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2014年1月修正)
为了切实增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快速反应水平,以保证迅速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按照"及时施救、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公共事件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谢梅成 谢 赤
副 组 长:杨建华
成 员:周霞中、李强、刘娟娟、王伟成、梁刚、周群、崔博文、黄建书、王仲武、胡大有、蔡超强、曾立波、杨长虹、唐超文、吴自力、汤顺清.曹越湘、庄永生、周健、曾朝晖、黄健纯
办公室主任:杨建华(兼)
办公室副主任:梁刚、崔博文、曹越湘
1、指挥长: 学院党委书记:谢梅成 院长:谢 赤
副指挥长:杨建华 周霞中、李强、刘娟娟
成员: 王伟成、梁刚、周群、崔博文、黄建书、王仲武、胡大有、蔡超强、曾立波、杨长虹、唐超文、吴自力、汤顺清.曹越湘、庄永生、周健、曾朝晖、黄健纯
2、学院突发公共事件指挥系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主任: .孟海
主要职责: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协调、统筹,做好信息传递、反馈、车辆安排等工作。
3、突发公共事件组织领导、指挥系统人员分工:
学校党委书记谢梅成 院长谢 赤:负责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组织领导、指挥系统的全面工作;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及处理情况。
成员: 王伟成、梁刚、周群、崔博文、黄建书、王仲武、胡大有、蔡超强、曾立波、杨长虹、唐超文、吴自力、汤顺清.孟海、周健、曾朝晖、黄健纯
:具体负责完成指挥长交办的工作。
三、突发公共事件指挥系统的主要职责
1、突发公共事件指挥系统的主要职责:
(1)在得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指挥长向相关人员发布应急救援指令。
(2)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协助工作。
(3)两小时内由指挥长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突发事件情况。
(4)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2、学院相关工作人员现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职责
(1)确定现场紧急救援方案启动学校应急预案,
(2)督促实施救援方案,
(3)听从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的安排,及时把事件最新状况,向指挥系统主要领导汇报。
(4)保护好现场。重要痕迹和物证应予重点保护。
(5)落实善后工作处理办法。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新闻方面内容由指挥部报告上级并经允许后由指挥部发布。
五、学院迅捷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1、学院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联系组、伤员救护组、后勤保障组、警戒维护组、事件善后处理组。
(1)综合协调联系组:具体工作由学院副院长杨建华负责, 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领导指示、报告事件处理情况,协调开展救援,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保证通讯畅通。
(2)伤员救护组:具体工作由刘维和相关人员负责,主要任务是对事件现场伤员进行救护,并及时送往医院。
(3)后勤保障组:具体工作由曾朝晖负责,主要任务是迅速调集车辆运送伤员及救急物品、药品。
(4)警戒维护组:具体工作由保卫处干部负责,主要任务是设置警戒区域、保护现场、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组织人员撤离、劝说围观群众离开现场。
(5)事件善后处理组: 具体工作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学院相关部门人员参加,主要任务是对死、伤者家属的安抚、慰问,并做好群众的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后事,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
2、如学院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后,应即报告上级和当地有关机关。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当地党政领导的指挥下,组织学院教职工按照上述成立的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开展有序施救工作,做好学院的工作安排,保证学院教育教学秩序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学院其他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六、突发公共事件的上报与现场保护
学院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学院应在15分钟之内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类别等事件有关信息报告主管机关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同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学院必须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开展抢险救护工作,力争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要对事件现场实行严格保护,妥善保护现场和重要的物证。
学院在6小时内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应急处理所做的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形成书面材料,报送主管机关。
七、做好情况通报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1、学院要做好下情上报工作。在事件发生6小时内形成书面材料向主管机关报告。
2、事故的调查及处理
轻微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调查处理,学院开展调查,并按有关规定处理。重特大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在指挥部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并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进行处理。
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制度,根据本院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
学院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制定(或完善)符合本院实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坚持各项大型活动的申报审批制度,凡申报批准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应事先制定出安全预案,落实应急案处置措施,在活动中确保不出事故。
九、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自防自救互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