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进入高科技电脑时代的今天,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准明显提高。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暴力、歧视等问题,仍困扰着广大女性,“平等”、“发展”、“和平”越来越成为女性关注的话题。在1995年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围绕着“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主题,在《北京行动纲领》上列出了12个关注领域,即妇女与贫困、妇女的教育与培训、妇女与保健、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妇女与武装冲突、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权利和决策、提高妇女地位的社会机制、妇女的人权、妇女与媒体、妇女与环境、女童。女性教育,作为仅次于贫困的第二大行动目标,是提高女性素质,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重要手段。
一、女性教育现状及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女子上中学或大学已不再罕见,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也大有人在。就拿中国来说,80年代初期恢复学位制后的10年间,共有1000多位女性获得博士学位,占博士总数的9.4%。然而,从全球范围看,女性教育并不乐观,妇女中的大量文盲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全世界96亿文盲中三个就有两个是妇女,全世界有13亿儿童没有上学,女童就有900多万。
女性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女性素质,影响着女性进步与女性解放事业。有关测定表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体力,而不是智力,而现实中男女智力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自进入父权社会后,“女性与男性进行了第一次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是当时两性分工的模式,这种分工模式虽然与当时的生产特点有关,但也相对地造成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阻碍了女性的发展,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男女受教育的不平等。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私人讲学,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官办学堂、私塾等,历朝中大量中产阶级及贵族男性青年接受了教育,然而女性教育史却与悠久的中国教育史不相称。为了维护男性在社会各项事务中的主宰地位,封建统治阶层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教育的内容仅限于家庭伦理教育,要求女子“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此外学习一些织绣祭祝之类的家庭知识。汉代之后,女子也学习一些诗词歌赋,到了明朝,妇女中以诗词著名的并不鲜见,但封建礼教却认为是为妓的根源,因此禁止女子学诗作词,明朝末年便成了“养女多不教其读书识字的社会”。直到一九零七年才有了第一批私立女校,一九二零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一九二二年初确立不分性别的教育学制。女性教育发展的缓慢限制女性自身的发展,延迟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使妇女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坚守“夫为妻纲”,满足于对男性的依赖,不求取个人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扩大,不争取妇女权益。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独立与发展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1993年,全国有女干部1189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2.16%。妇女参与发展的空间扩大,中国妇女从业人员已占社会从业人员的44%。近二千万科技大军中,有800万女性,占总数的35%,她们中的不少人跨进了高能物理、遗传工程、微电子技术、卫星发射技术等尖端科技领域。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的。然而,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推出了“春蕾计划”与“巾帼扫盲行动”等系列旨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素质的活动并取得了较大的实际效果,到今年初,已有75万辍学女童得以重返校园,有1500万文盲妇女接受了技术培训,但是,目前的女性教育还是令人担忧的,女童失学和辍学率高于男童,约占失学小学生人数总数的70%,在15岁以上文盲人口有148亿,其中妇女约占70%。由此可见女性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历史沉淀的因子阻碍了女性教育与时代同进的步伐,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又进一步限制了女性教育发展。现实中,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保障及国家政策、教育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女性教育的发展。
1、“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的事业就是打点家务事,女性受不受教育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温柔娴淑,找个好婆家就可以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显著的事例就是在贫困地区失学或辍学的大部分是女童。
2、经济发展水平与女性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对教育的投入也多,这将极大地促进女性教育的发展,反之亦然。而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高科技成果的大量应用,经济水平日渐提高,但占世界人口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这必然制约着女性教育的发展,在大部分非洲和亚洲国家,3/4的25岁以上的妇女都是文盲。
3、一个种族、一个阶级或一个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总是体现在有关国家的法律与政治制度中。当代女性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事实上女性还是在很多方面与男性不平等,要实现女性与男性平等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法律的保障。虽然各国都在致力于提高女性地位,但在很多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女性教育上,许多国家关于妇女受教育权的有关立法不健全乃至一片空白,在中美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农村地区,不让妇女受教育则是普遍现象。
4、女性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教育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女性教育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素质的竞争,有鉴于此,各国政府加快了对教育的发展,但在很多国家,教学设施、教学场所、师资力量还存在严重不足,这必然限制了女性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边远地区和山区女童辍学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布点不足、缺乏师资及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相脱离。
5、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女性教育发展缓慢的一大因素是社会环境的制约。繁忙的家务事占用了妇女们的学习时间,较少的学习场所限制了妇女们的学习机会,一些媒体对女性成长和发展不正确的引导影响了妇女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女性成才的社会环境对发展女性教育至关重要。
二、女性教育与女性发展
女性教育与女性发展密切相关,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影响着女性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与作用:
1、女性教育与女性健康。女性健康是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本,而在危害女性身体与心理的多种疾病和相关因素中,因生育造成的孕妇死亡是女性健康的最大障碍。据统计,每年约有12万孕妇死亡。造成孕妇死亡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生育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保健知识,一些农民往往认为生孩子不是什么大事,没有必要上医院生,甚至认为生孩子死人也很正常,因此延迟就医时间或采取在家生产的方式,造成不必要的死亡。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使女性不了解科学的生育与保健知识。此外,由于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缺乏,很多女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患上了外阴炎、阴道炎、淋病等妇科疾病,严重危害着女性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限制着女性个人发展及对社会贡献。
2、女性教育与女性就业。妇女是经济发展潜在的劳动力,她们为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与妇女就业与收入状况的改善并不成正比,这除了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外,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也是造成此一现象的一大原因。一些妇女由于经济状况、世俗观点等的影响,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多,缺乏长远的目光,发展的意识,不能掌握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与知识,缺乏一些行业所需的技能,致使丧失了就业机会,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够高,女性就职的行业多为低收入、技术含量低的行业,高科技领域、政治领域的女性相对较少,在1995年,驻联合国的184名大使中,只有6位女大使,参与高层次领域的女性比例的稀少不利于女性权益的争取,对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男性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也是有限的。
3、女性教育与男女平等。女性与男性共同创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文明产品,女性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不管是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女性却从来没有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传统观点认为,家庭和家务事是女性的天职,女性是男性的从属品,是男性的奴隶。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平等”,女性开始有了选举与被选举权,有了受教育权,有了劳动就业权,开始走出厨房,踏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但是现实中男女并未达到真正的平等。在政治地位上,男性仍在政权中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而女性受教育程度将影响男女平等地位的争取。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更有条件争取平等,更有能力使自己和别人脱变以及更充分地参与民主社会;而受教育程度不高,则容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屈服于“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不平等现象。
4、女性教育与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美满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婚姻家庭是否美满的重要因素之一。妇女识字是改善家庭内保健、营养和教育的重要因素,妇女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创造一个有良好家风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而很多沉湎于充斥着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几乎不管孩子教育的妇女多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这些女性由于文化层次低,经济上严重依赖于男性,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科学的方式,一旦生活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必然成为被抛弃者,成为生活的淘汰者。因此要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妇女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5、女性教育与女性权益的保护。战争和暴力使很多妇女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基于性别的暴力事件被社会长期容忍,罪犯可以不受惩罚地逍遥法外;每天都有妇女被拐卖,每天都有妇女在家中受虐待…… 女性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但受损的权益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与女性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女性由于不懂法律,不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已的权益,致使权益受损;一些女性由于受教育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低,易上当受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妇女用法律保护自已与他人,有利于用智慧与犯罪分子作斗争。
三、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素质,促进女性发展
“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女性发展,系于教育。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要让更多的妇女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就必须要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妇女接受教育,比如,健全立法保障;加大女性教育资金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将普及义务教育与发展生产力、克服旧习俗和旧观念结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女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采取办女童班等多种办学形式,为贫困女童的入学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提高女性接受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除了国家规定的特殊专业之外,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录取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成人学校、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根据的社会需要和妇女的特点,在城乡妇女中大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等。
此外,女性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女性自身的发展,还在于女性素质的提高。如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 倍倍尔说过的“一旦人有目的地介入自己的发展,人的身体活力和精神生活就会结出最丰硕的成果”,女性教育要得到发展,除了求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之外,也应该通过女性自身的各项努力改变目前制约女性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一切有利于女性教育发展的因素以促进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女性自身的各项素质,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教育与女性未来发展相系,它是女性建设未来的资本,让我们共同关注这项改变女性命运的事业,让世界因妇女而自豪!
1、提高妇女素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妇女素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和提高国民素质,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妇女人才的培养。这不仅因为妇女占人类的半数,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妇女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载体,作为母亲,她们对人类的素质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母亲自身素质对子女的影响最广泛、最直接、最微妙、最细腻,也是不可代替的。在日常生活中,母亲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思想品德、知识修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子女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一生。作为母亲,不仅要注意对子女的自觉教育,也要注意为孩子做出表率。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孟母择邻”、“岳母刺字”中的两位母亲就是正确教育子女的楷模。母亲自身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子女教育,母亲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必将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2、妇女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旧社会,由于“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影响,“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枷锁的严重束缚,大大削弱了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和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广大妇女获得了参与社会各种工作的机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领域,而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强度的减弱,得以更广泛、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没有妇女的素质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姓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广大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增强她们的工作欲望,促进她们进入更广泛的劳动市场,也必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妇女素质影响着其自身权益的实现和男女平等的进程。妇女素质越高,能力越强,竞争力就越强,获得的机遇就越多,地位也就越高。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束缚,我国妇女文化素质载体上偏低,尽管政府平等地给予每个男女以施展才华的条件和机会,但不少妇女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就业、晋升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当代女性的现实处境,而且直接制约着其平等社会权利的巩固。我国不仅把男女平等写入了《宪法》,而且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但要实现男女平等,仅靠政府的重视及法律的保证是不够的。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需要妇女自身的不懈奋斗,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和关心妇联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抵制和消除一切歧视妇女的现象,营造男女平等、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
3、只有妇女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在新形势下优化和提高妇女素质,关键是要大力培养成千上万的适应新形势和现代化要求的优秀妇女人才,也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女姓。优化妇女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大力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国格,珍视并保护女姓的尊严与价值。不自轻自贱,不允许别人轻视、歧视和侮辱,懂得依照法律去捍卫自己的权利;自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坚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爱惜自己的名誉、生命、生活和事业;自立,就是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与本领,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增强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群的能力;自强,就是积极向上,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创造生活的强者,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自1988年妇联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四自”口号以来,“四自”精神激励了无数的妇女,已成为改革开放形势下新女性精神的象征;“四自”精神使广大妇女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奋斗,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大力提高广大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科技主宰的社会,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不仅具有经济谋生价值,而且对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知书识字,还包括实践才能、管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复合型人才,知识的综合才能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力,更能增强一个领导者驾驭全局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妇女参政议政、独立决策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广大妇女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起时代新女性的形象。(3)注重加强对广大妇女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些妇女往往是弱在心理上。加强对妇女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使她们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执著的追求。要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健康的心理。要心胸开阔,坦荡豁达,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特别要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做到百折不挠,遇挫遇坚。
4、提高妇女素质,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素质,是当今世界性的一个重大课题。2007年5月15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介绍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实施情况时说,我国妇女受教育的水平在进一步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从2006年起,分步骤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将实现全部免除。200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在校女大学生、女研究生人数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国科学院2007年8月7日报告,目前我国女科技人员在整个科技队伍中的比重已超过1/3,她们已成为科技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女科技人员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科技发展这一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显示着社会进步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