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职院要闻

职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院要闻 >> 正文

罗孟冬文艺随笔新著即将出版

来源: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11-10     浏览次数:


 

   日前,我院研究员罗孟冬收到北京团结出版社发来的通知,他的文艺随笔《踏花归来》通过终审,即将出版。

   该书21万字,是作者近几年对网络文学、诗词理论研究和作家作品评论的集成之作。书名曰《踏花归来》,“花”,指文艺的百花;“归来”有别于“归去”,意在无意与人争个高下,辩个是非。全书主要分四辑。一曰花海闻香,二曰花海撷英,三曰花海识趣,四曰花海履痕。

   花海闻香,主要写作者对诗词理论和网络文学理论的探讨和思索。

   花海撷英,主要是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论,特别是一些草根作家作品的评论。

   花海识趣,主要写作者对文学现象、文学理论上的一些看法、认识与思考。

   花海履痕,主要是作者创作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与感受。

   该书由国家一级作家,益阳市文联副主席刘春来先生作序。

 

附刘春来先生《与君为友》

                             与君为友

                  ——罗孟冬先生《踏花归来》序

                                    刘春来

    我和孟冬兄在益阳师专读书的时候,时代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刻。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造就了文学狂热。那时候的年青人都还不知道赚钱,却愿意睡到半夜爬起来,到新华书店去排长队。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只因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就老是有人来找她的关系。当时的所谓益阳城,不过是桥北逶迤十多里的麻石长街。麻石长街上却有无数个文学或文艺社团,其成员有包子铺里的学徒伢子,也有理发店里的学徒妹子。这些年轻人一旦读到了一篇好小说,比如说刘心武的《班主任》,韩少功的《月兰》,一定然会带着那本杂志,骑一辆或新或旧的行车,在包包鼓鼓的麻石长街上擂门打户,呼朋唤友一起来分享艺术。经常是一辆自行车带出一队自行车,车轮滚滚,滚到某一个工厂的食堂,或者某一个小学的教室,大家先朗读那篇小说,然后开一个讨论会——那时候没有手机,文友间就是这样联系的。

    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师专中文科当然也有一个文学刊物了,叫《荷花箭》,我被推为主编,就和孟冬交往就多了。记得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是一篇散文,题目好像叫《昨天.今天.明天》,这个作品参加当时的益阳地区青年文学竞赛,获了一个奖。记忆中那时候好像还不兴奖金,也没有烫金的证书,但孟冬兄的人气还是一下子提升了。因为那个时代真的有点怪,连年轻男女谈对象都很在乎对方爱不爱好文艺,大致相当于现在征婚广告的主打内容:是不是有房有车。好在孟冬兄是那种沉得住气的人,我没有听说过他在校时有什么韵事发生,也有可能是发生了我却不知道。

    孟冬兄毕业后去了大通湖渔场子弟学校,我在益阳县文化馆搞创作,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过。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市里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任宣教处长,我也到了益阳报社,联系于是又多了起来。其时益阳城大得多了,手机当然是普及了,但文学却也式微了。当年包子铺里的学徒伢子可能下海去了,理发店里的学徒妹子也可能招商去了,只有几个死不悔改的文学神经还在坚持。我和孟冬兄,则大约算得上是其中的两个。这个时段他的命相有点背:先是企业倒闭,逼得自已去办厂,没存想商场如战场,而且好时候还是一个不讲规则的战场,他结果是沧了一肚子水,丢下血本上岸。可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我还是能够在许多报刊上读到他发表的诗歌和散文。

    当时很多人都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文章不能锅里煮,如果说我坚持文学还有一点职务原因,在文化馆当的是文学创作员,在益阳报社做的是文学编辑,他坚持文学的理由又何在呢?我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竟也找出坚持的理由来了。不是么?有一个叫恩格斯的老人,早在一百多年前规划人类理想社会的时候,就肯定那时候物欲再不横流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向社会贡献物质产品的同时,还力图向社会贡献自已的精神产品。他老人家断言,只有这样的社会成员,才是人类理想社会的合格成员。只有社会成员都合格了,人类才真正进入理想社会。我们那时理解,老人是在教导我们人活在世上,不能只是为了吃饭,穿不穿得起名牌衣服也很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喝酒喝酒,我们好像很明白又好像不甚明白。

    大诗人李白曾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孟冬兄后来是意气风发去了一所高校,我再见他时得称他教授了。我知道他这些年搞文学评论的同时,还独辟蹊径将一个汉俳研究搞得国内外都有了名气,除了在省里科研立项外,还弄了个“社科成果一等奖”、首届“三周文艺奖”。孟冬兄长相有点猛男,精力于是无限。居然于诗歌理论、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研究都有涉猎,这一本文艺随笔集《踏花归来》,就是他这些年研究和创作的结晶。他的这部书稿,我断断续续看了很长时间。孟冬兄令我作序,可是我一直迟迟不敢动笔。

    孟冬兄是文艺评论家,我呢不过写过几部小说而已。作家与评论家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多感性,而后者却多理性。在他的理性面前,我的感性实在还是不发声为好。《踏花归来》一书,是作者对文艺花园鉴赏后的所思所想所评,其中有对网络文学的叫好和担心,有对时下电视剧戏说的抨击和期望,有对某些大家作品和说法的不吝褒奖和大胆怀疑。孟冬兄朋友多,其中不少文朋诗友大多是我的朋友,如凤林、立华、庆安、江山、炎光、镇武、继游诸君。在益阳文学界,这些人合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朋友的作品我一般都读,孟冬兄在这本书中对他们的的评论,我大致上也有同感。从孟冬兄的评论里,我看到了益阳文坛的热闹和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孟冬兄是一个坦荡的、有责任感的人。

    硬要谈体会,倒想说一说最近的一个感概,这个感概源于电视新闻上看到的,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人民大会堂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总书记和与会者交流时,随口提到了不少文学经典,谈到了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拉美文学,还有印度文学,而且每一种都能列举出一些经典,他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读的,有哪些作品对他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总书记那么忙,还在读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不去热爱文学呢?

作者简介:刘春来,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六、七届理事,益阳市文联副主席,益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常用服务
版权所有©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湘ICP备09025336号
地址:益阳市迎风桥镇

招生咨询热线:0737-4624888 4625888 

湘公网安备43090202000101号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