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职院要闻

职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院要闻 >> 正文

不可忽视不信“教育改变命运”的公众焦虑

来源: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5-07     浏览次数:


www.hnedu.cn   来源:湖南教育网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其中,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比例最少的是乌鲁木齐(17.5%),最多的是北京(37.2%);肯定教育改变命运之说群体最少的是北京(45.2%),最多的是贵阳(64.0%)。(2013年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笔者认为,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很正常,即使不相信的比例再高些,也能理解。教育本不该承担改变命运的重责,教育也不应为了改变命运,这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功利心理”在作怪。我们接受教育,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学会做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教育的灵魂和目标并不在于改变公众的命运,教育的灵魂在于启迪人智,导人向善,增加公民综合素质。然而,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现象的公众焦虑却不可忽视。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受调查城市中,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最多的城市是北京,达37.2%,而相信这一说法最多的是贵阳,达64.0%。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汇聚着各行业的精英人群,也为不同的人才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机会;贵阳则是较为偏远地区的城市,那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沿海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对于落后地区的人们来说,通过接受教育,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改观,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之外的因素所施加的影响较小,体现在个人感受上,自然是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但是,对于较为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每个人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原本就相对较高,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教育本身所能带来的对生活的提升会相对较弱,教育之外的背景、关系等因素的作用相对较高,体现在个人感受上,自然就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了。

    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很多时候,一些教育之外的因素在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是教育之外的因素决定了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差别、差距。如果一个人靠自己一两年都做不到的事,另一个人只需自己有权有势的父亲一句话就可能做到,前者一定会对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的说辞感到怀疑,并进而感叹生存不易、社会不公。当人们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时,那对社会公平公正环境的营造,破除拼爹魅影的负面影响也是难能做到的。社会不公不只固化了阶层流动,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要消除社会不公平因素,使更多的人能够凭借个人能力,通过接受更高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个人生活获得提升。国家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大力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让繁华都市和偏远山区的人们,都能照射到现代教育的阳光。

    诚然,社会存在教育不公和机会不公,可这些不公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铲除种种关乎个人命运的不公平,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偶尔就不公发点牢骚未尝不可,若老是纠结于此则于事无补。我们不应该在教育上附着太多的功利目的,应重新认识“教育改变命运”的含义。 (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常用服务
版权所有©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湘ICP备09025336号
地址:益阳市迎风桥镇

招生咨询热线:0737-4624888 4625888 

湘公网安备43090202000101号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