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可能消亡”谈开去……
来源: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4-01 浏览次数:
罗孟冬/文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近日著名作家王蒙在武汉大学作了一场名为“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的讲座。他在讲座中说,“视听产品和网络如此发达,产生了文学可能消亡的观点。文学需要语言符号承载,但目前来看,语言的吸引力远不如画面声音来得使人轻松,比如大家看《红楼梦》的电视剧,里面有美丽的林黛玉,有体贴的贾宝玉,有直观的画面,都不想去看《红楼梦》的书了。” “文学可能消亡”这一观点,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是王蒙作为文学大家,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时下,视听产品和网络新媒体的崛起,让纸质的文学陷入了难堪的境地。有调查显示,中国人每百人中年读书量不足5本,而这5本,并非都是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它对人的思想,情感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获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文学对社会影响很大。当年,一首《望海潮》,让金主羡慕投鞭南下;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推动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制情绪,从而成为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代青年……。 “文学可能消亡”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过,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今天,那些所谓的畅销书,以文学名号或者以文学的面貌出现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读物”,让人们反胃;那些所谓新产品广告、电视新闻、肥皂剧,为充满商业利益制订的快餐文化甚嚣尘上,它让人不必再去思考。精神的文学被物质的社会强奸了,喜欢文学好像成了出土文物,被人难以理解。人们宁愿花成百上千元去KTV嚎歌一场,花几十或者上百元去看一场不是神话拍成神话的电影;就是不能花几元或者几十元买一本文学书安静地去读。 有人说过,文学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和激情,成为精神健全、饱满的人。文学会让我们呼吸从容、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容貌亲切,会让我们心灵与心灵相互靠近。可是,今天的文学除了难以见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外,阅读的人又有多少?一些明星、公众人物甚至连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施耐庵为什么人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泰戈尔、松尾芭蕉等。书店少了,小了;网吧多了,火了。当年,新婚新房布置以有书架为荣,如今被彩电、电脑、豪华家具所代替。难怪,王蒙的担心不无道理。 只要有人类,文学就不会消亡,因为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但是快餐文化和庸俗文化的冲击,让社会多了浮躁,缺少了思考;文学的没落,是社会的悲哀。只有让文学走向大众,抢救我们的文学感受力,那样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原载《益阳城市报》2013-02-28第三版“放谈”栏目 |
上一篇: 我院高职单招工作全面启动
下一篇: 李克强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