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与泥土味
来源: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3-08 浏览次数:
前些日子,在"益阳在线"上看到一条新闻,大意是益阳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长罗智斌在宣传文化部门调研时强调:文章一定要有书卷气和泥土味。讲得好!确实,在我们的一些媒体和领导们讲话稿上,八股的东西太多,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受众是厌倦的,不喜欢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应该耐看,不让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是两个伟人的演说词,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三都赋》曾经洛阳纸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影响一代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写好一篇文章,是得下功夫。明朝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作画如此,作文何尚不是如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会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才会眼观耳识贴近生活。其实这两者也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 周立波是一个学者,一个翻译家,但是他更是一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值得浓墨一笔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后,在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几个月后写了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客观地说,这部小说不是十分成功。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构造,比起《暴风骤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远远地不及。后来,他携夫人一道回到湖南益阳老家金银山,一呆就是几年,与乡亲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的基础上他写下了《山乡巨变》这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反映时代变迁的巨著,开创了茶子花这一文学流派,与山西的山药蛋派、山东的荷花淀派等,将中国文坛闹得红红火火。 文章是给人看的,不仅仅是坑蒙拐骗领导和数字。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审美价值不同,一篇好文章有它的基本标准:那就是具有可读性。一篇有文化内涵又贴近生活的文章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也是能够赢得大家青睐的。 (罗孟冬/文 原载《益阳城市报》2013-03-06第三版)
|
上一篇: 学院成功举办庆“三八”节登山比赛
下一篇: 我院义工队义务为市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