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风正起 破浪当有时
来源: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11-06 浏览次数:
扬帆风正起 破浪当有时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纪实 本报见习记者 洪捷 通讯员 罗孟冬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让更多青年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近年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获得快速发展。但因各地高校纷纷扩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面临残酷的竞争“生源危机”持续加深,且愈演愈烈,有的面临重新洗牌的危险。10月19日,市长胡忠雄到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时说,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要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打造出益阳职教的特色品牌,更好的为益阳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管理服务。 如何破解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发展难题?“要明晰自身当前及未来面临危机的表现和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举措,大力加强内涵发展和建设,确保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喻国良教授说,学院要主动将危机化为转型、改革的良机,坚持走工学结合、对接产业、提高质量的办学路子,开办有特色、有影响的专业,坚持立足益阳、服务益阳,撑起益阳经济发展一片天。 明确办学方向 贴近就业市场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益阳实际,服务益阳经济社会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坚持走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高质量的办学路子,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有特色的地方性高职院校。这是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这些年,学院通过贴近就业市场需求的科学定位,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下了大力气。 首先是构建对接地方经济的“一主二翼三基”专业格局。“一主”指以汽车行业为主体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二翼”指服务外包类和农业技术服务类专业。“三基”指农业技术类,经济管理类、机械制造类基础专业。2008年,学院将新产业需要的汽车类专业确定为院重点建设专业,停办酒店管理、文秘等专业,并在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投入200余万元,建成了整车维修检测,该专业年招生人数由2006年的37人迅速发展到2010年的325人。2010年,学院被确定为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6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为益阳本土20多家企业提供了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并为市服务外包产业培训客户信息服务人才250余人次,挂牌成为了益阳市服务外包产业培训基地,为做大做强益阳的服务外包产业作出了贡献。 其次是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根据职教特点,学院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方面,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城并举”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方面,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的“四大富民工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和龙头作用。学院今年以来就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技员培训、农村远程教育培训、乡镇财务人员培训、复员转业军人技能培训、农村党员培训等18个培训班,为各区县市培训各类人员5000多人。 深化校企合作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有人说,现在中国并不缺少管理干部,而是缺少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仅仅是湖南省,每年就需要上百万的技术人才。而职业学院就是这类人才的摇篮。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瞄准市场人才所需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特征决定,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喻国良说,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需要深层次地思考人才的就业、创业的情况,与社会无缝对接的需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生产一线的要求,学校应注重“工学结合、订单式、项目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岗位需求开发课程。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聘请企业人员为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体系“搭脉号诊”。2009年4月,学院生信系与益阳市华林公司签订了嫁接近40万株优质茶油技术服务合同,组织园林专业学生进行为期20天的对外有偿技术服务,为学生创造了实习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嫁接实践能力,学生也从中获得了技术服务费。此外,学院机电系先后与广东伟欣塑胶模具有限公司、中联重科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校中设厂、厂中开班”的办学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办了“比亚迪班”“三一重工班”“中联重科班”,与益鑫泰、阿里巴巴学院联合开展了网络营销业务,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增强了动手能力。 加强内涵建设 谋求学院跨越式发展 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为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理念及战略地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全面实施岗位聘任为契机,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教师目标考核,健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在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按照“职业性、开放性”的办学要求,建立能够满足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梯队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坚持教师高学历的准入标准的同时,抓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 创建省级骨干院校是学院近3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心,学院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原则,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班子,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他们把创建省级骨干院校同迎接2013年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结合起来,提升区域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结合起来。 市长胡忠雄在该院调研时,得知学院虽然面临困境,但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且学院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定位时,非常高兴。他要求举全市之力办好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把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真正建设成为益阳职业教育龙头。 在高职教育危机与机遇共存的形势下,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出台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措施,攻坚克难,奋力前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始终坚持在创新中前进的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一定会在创办省级骨干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更宏大的篇章! (本文原载《益阳日报》2012-11-06第三版)
(本文图片由王欣提供) |
上一篇: 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 毕业生求职着装需增强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