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俳研究领域勇吃螃蟹者
来源: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1-06-23 浏览次数:
汉俳,是一种三行17字,5、7、5句式的现代微型诗。它问世时间不长,只有30余年。却在民间深受民众喜欢,创作者众多。作为一种新诗体,除了创作实践外,离不开理论的探索与支持,这样方可得以普及和提高。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罗孟冬副教授便是汉俳理论研究领域勇吃螃蟹者,他在这一研究领域闯出了一个“罗孟冬现象”。 初识汉俳,一见钟情迷人眼 谈起对汉俳的认识,罗孟冬自己幽默地说,他是先被别人拉着相亲,结果一见钟情。 那是2004年盛夏的一个星期天,益阳市一些汉俳爱好者在市老干所搞活动。诗词爱好者晏定祥、成应良、郭宪娅等人邀他一道参加,说:“在家里也热,不如到外面活动活动。”也罢,爱朋友的他,二话没说就去了。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发给了他一本《汉俳诗刊》杂志。他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也是一个文学评论者。看到杂志里一些大诗人如赵朴初、袁鹰、公木、林林、钟敬文等人创作的汉俳,十分高兴。一上午,他就把这本杂志一字不漏地看完了。看完杂志,他觉得汉俳这一诗体有意思,便盘根究底地请教起他人来,诸如汉俳的由来、特点、句式、平仄、与其它诗体的区别。可大多数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使他有些茫然,就这一问,引起了他对汉俳研究的兴趣来了。 研究汉俳,为伊消得人憔悴 罗孟冬研究汉俳,有时达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他说,因为毕竟汉俳问世时间不长,系统理论研究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前人还没有涉足,要在这空白领域探讨汉俳的创作规律、特点、发展以及和其它诗体的区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加之,人们对汉俳这一新的诗体有误解和歧义,认为是“三句半”、“顺口溜”,是日本人的诗。一些所谓正统诗词家甚至对它不屑一顾。确实,要正本清源,要以正视听,非下功夫不可。只有用事实和充足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让人信服。 于是,他跑图书馆,上网查询。有时为了论证某一资料的正确性,他不厌其烦地和人讨论,真正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朋诗友常常被他感动。几年下来,不知道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没有什么星期天,除了工作外,他一心一意扑在汉俳研究上,搜集的资料垒起来有几尺高。在家里,电脑差不多被他一人独占。往往下班刚进门,就打开电脑,看看敲敲,工作到晚上12点是经常的。他妻子不无埋怨地说:“电脑就是他老婆,汉俳就是他儿子。” 在汉俳界,他有“理论研究痴人”之称,是俳坛“三痴”之一。 成绩斐然,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罗孟冬研究汉俳,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几年间,他在cssci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汉俳研究论文10多篇,出版了《汉俳诗论》和《汉俳研究》专著两部。“汉俳研究”课题被湖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列为“资助课题”立项,并且在2010年上半年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在益阳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他的研究,被人誉为“汉俳第一枝”。《文坛艺苑》2010年第二期以《汉俳第一枝》为题作了报道,《益阳日报》也进行了同题报道。国内外几大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新浪网、新西兰澳纽网,专业网站如红袖添香等对罗孟冬的汉俳研究予以了报道。一时间,他饮誉俳坛和文坛,为人称道。他的汉俳理论研究,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宝库,对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理论研究画上了一笔. 李双建/文(益阳日报副总编,高级记者)
(原载益阳晚报 |
上一篇: 我院羽毛球健儿首战告捷
下一篇: 益阳职院红歌比赛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