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长常精”,解锁“双高”建设的“进阶密码”
——益阳职院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4-05-18 浏览次数:

▲益阳职院组织“双高”指导团队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专题培训。

▲湖南省科技托举人才、博士艾金龙指导学生进行荧光PCR检测实验。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近年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融入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形成了以船舶工程技术、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专业群为重点,以新能源汽车技术、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湖产业链”专业布局,2022年成为湖南省楚怡“双高”建设单位。
但如何才能更进一步,让“双高”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呢?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黄维民表示,学校以“长常精”机制全面融入“双高”建设为嵌入点,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办学品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黄京 通讯员 周习祥 洪捷 赵宇西
“长效化”
教授治学,培育“双高”指导团队
立项“楚怡”行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5项、湖南省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2个、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项,完成2023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楚怡”重点攻关项目……2022年成为湖南省楚怡“双高”建设单位以来,益阳职院“双高”建设标志性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
“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实行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对申报项目严格把关,多轮次评审、论证密不可分。”黄维民介绍,学校为突出教授在大学治理中的知识权力和学术权威,建立由校内各专业大类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及教学指导、专业建设、学术道德等专门工作委员会,成立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分会,形成“教授治学”长效化机制。“在我们这里,教授拥有充分的自主权,目的在于实现教授治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但要形成“双高”建设的长效化发展机制,仅有此远远不够。为此,益阳职院打出“强基础利长远”的组合拳,为“双高”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断积蓄动能。
2023年12月,学校组建“双高”标志性成果建设指导团队,选拔21名年轻骨干教师,成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6个指导组,分别对“双高”标志性成果建设进行指导,高标准完成学校“双高”建设任务。同时,实施专项培养计划与“曙光”青年计划,搭建指导团队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人才梯队。
“团队成员以推进学校资源库建设为主线,参与专业资源建设,成立以来,立项市级课题3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1门,参编校本教材2本,获校级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特等奖一项。”课程建设指导团队负责人介绍。
“学校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支持团队的建设成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储备和增添新力量。”黄维民表示。
“常态化”
建章立制,让二级学院对职能部门“提意见”
众所周知,考评是工作的指挥棒,是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常见职能部门对实施单位的考核,即工作成效好不好,往往是由职能部门通过考评等方式说了算。但是记者发现,益阳职院不但有职能部门对二级学院考评,还有二级学院对职能部门的逆向考核制度,让二级学院对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有了“吐槽权”。
2022年,两个二级学院对后勤处水电维修不及时进行了扣分。针对该项扣分,2023年,后勤处专项整治维修不及时问题,加强队伍建设,明确时间要求,坚持当日事必须当天完成,先水电再其他的原则。“开学初和特别时间为应对大量维修,学校增加人员与资金保障,2023年网上报修3050单,平均用时4小时,比2022年提高1小时。”后勤处处长袁勇表示。
为了让反向考评考得正、评得准,学校制定教学单位联合考核组考核职能部门指标,对职能部门工作计划性不强、统筹工作不够、指导不力等10类问题打分,反推职能部门提高服务意识。
记者了解到,学校以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宗旨,构建了“以1个章程为核心,以党风廉政、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15类制度为基础,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等9会治理为着力点”的“1+15+9”内部制度体系,理顺和优化人事、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
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实行制度检查与反馈、调研、咨询、论证、制定(修订)、审定、行文、部门学习、贯彻落实、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全过程监管流程,强化制度体系逐级落实、横向协同与质量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形成常态化、数字化、全过程、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运行体系。
“精细化”
有组织科研,破除“五唯”评定职称标准
2024年3月,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通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5个项目立项,再创历史新高。
“这两年,学校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大幅提升,层次与质量明显提高。”教研处副处长许艳对学校科研成果如数家珍。2021年,学校首次获批省哲社项目1项,实现从“0”到“1”的零突破,2022年、2023年共立项3项。2024年,申报省自科基金项目7项,立项5项,立项数和立项率均超前三年总和。
这是益阳职院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以“精细化”运行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成效。
2023年以来,学校着力推进教学、科研项目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由教务科研处统筹所有教研科研项目的指导、申报、过程监督与结题管理,紧扣专业,精心制定项目申报指南,坚持内审外审结合,宁缺毋滥择优立项。从积极动员申报,到遴选优质项目,再到论证打磨环节,切实强化科研过程管理,保证高质量产出,形成精细化科研服务模式,以高质量科研助力高质量教学、高质量服务社会。
益阳职院的“精细化”,在职称评定上也得到充分体现。
2018年6月,有7年企业工作经验的周卫兵进入学校任教。2021年、2022年,他参加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但由于教龄较短,教研教改项目积累不够,没能通过评审。
2023年,学校职称改革,提高了标志性成果分值。周卫兵积极参加学校双高校建设,终于顺利通过副高职称的评审。“学校通过职称改革,突破了职称评审论资排辈、破五唯等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双高建设的激情。”周卫兵说。
像周卫兵一样积极参与“双高”建设项目,评审获得更高一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老师还有很多。“学校以前职称评审量化评价较单一,改革后将‘双高’建设项目成果融入职称评价体系,把参与或完成学校发展建设标志性成果作为申报条件之一。”组织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本次职称改革首要突出业绩与成果导向原则,将所有与“双高”建设有关的标志性成果分类汇总,单独制定标志性成果分类赋分标准表,标志性成果赋分不设上限,且赋分值相比提高。“如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以前只能加7分,现在能加10分。职称改革后,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引导性,充分发挥了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原文刊发在《三湘都市报》2024年5月18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