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初中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礼物 把繁体字当错别字引争议

作者: 时间:2015-09-11 点击数:


初中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礼物 把繁体字当错别字引争议



  红网长沙9月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贺姜华)教师节在即,学子们或许正准备着教师节礼物,而网友“茶陵毛老师”却在红网论坛爆料,学生送给他的两张明信片有点怪,他怀疑上面印的是错别字,身为语文老师的他对此无法容忍。
  
  记者看到,明信片以教室为背景画面,印着四行文字,两张卡片“怱怱”二字被划,注上了红色批语“忽还是匆,语文老师我懵了”,网友直呼“不愧为初中语文老师,学生礼物也认真批改”。帖子称“怱”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如果说是“匆”(cōng),那加个“心”是让老师多留个心眼吗?如果是“忽”(hū),那一点不是画蛇添足吗?如此使用,很不规范。
  
  帖子一发出,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有网友直指发帖教师只认简体字不懂繁体字,割裂了汉字的演变历史,不告诉学生所以然,教书误人子弟。有网友认为教师只知大陆范围内有“匆匆那年”,不知香港台湾至今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卡片的发行方是香港某文化公司,印繁体字合情合理,发帖教师有坐井观天之嫌。也有网友力挺教师此举,他们指出如今使用错别字的现象、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数不胜数,大有淹没正常语文教学之势,作为语文老师站出来,理应受到尊重。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发帖人,得知他是湖南省茶陵县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年仅32岁的他平时喜欢阅读,但很少接触繁体字。他解释,发帖是由于自己平时爱较真,正因为不懂怱匆之别,所以才公开求解,无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无知也不问,自己接受一切网上批评。对于种种质疑,他向记者表达看法,“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以示范,其次才是自己掌握多少知识,而示范本身就应该规范,怱字虽然生僻,但不算太复杂,学生看了势必也照着写”。
  
  那么,“怱怱那年”到底该怎么样解读?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罗孟冬,他介绍,“匆”汉字造字法中来说,可以说形声,“怱”,从心,匆声。“匆”与“怱”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通假字,也可以理解为繁体字与简化字之别。由于明信片全部是繁体字,这么使用没有错误。
  
  罗教授同时提醒,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作为私人交际交流的语言文字,使用繁体字无伤大雅,是可行的;公开场合用简化字,则不行。“作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关心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规范,这无疑是好事,值得肯定。但是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不能分割开来,繁体字作为一度与人交际交流的根据,而且在世界华人圈依然用繁体字,是不可能一下子消失的。所以,适当了解掌握繁体字,也应该是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的历史责任”。


----------原   帖------------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每年教师节,我都能收到各式各样的礼物,学生们通过明信片把自己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写在明信片上送给我。每一张贺卡我都会好好珍藏,细细品味学生的祝福语,别有一番滋味。

      然而今年
我收到两张明信片很特别,印在封面上的字就像一个四不像的怪物,倒也引起了我极大兴趣(请原谅,这个字我电脑系统居然打不出来,更不知道怎么念):

 

 


      我教语文多年,语文书上是没有这个字的,我们日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查无此字,有一部电影“匆匆那年”,如果说是“匆”,那加个“心”是什么缘故?是让老师多留个心眼吗?不解。

      如果不是“匆,而读”忽“(hu),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这个字从哪冒出来的呢?对于明信片设计师我只能表示彻底无语,印刷厂、发行商难道睁眼瞎吗,如此明显的错误,还卖给孩子们,孩子们送给我们。

      
我知识范围有限, 现在请文化坛的老师评评理,如此祸害汉语文字的做法,该不该讨伐?




版权所有©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湘ICP备09025336号
地址:益阳市迎风桥镇
招生咨询热线:0737-4624888 4625888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