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继续教育发展报告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师生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学历提升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深挖社会资源,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及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将我校2022年继续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学校是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益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72年的益阳地区农业学校和创办于1979年的益阳地区供销学校(后改名为益阳工业贸易学校),2004年两校合并组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将益阳商务电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划归学校管理。
学校地址为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新塘村。校园面积649.37亩,建筑面积19.77万多平方米。在岗教职员工454人。目前开设29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473人。
学校是湖南省楚怡“双高”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诚信先进单位、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是湖南省农村电商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是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湖南省企业人才示范培训基地;是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文明高校、节水型高校、最美高校。
1.2学校继续教育总体规划
1.2.1继续教育在本校章程及整体发展规划中的表述情况
学校章程第十六条:学校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样化办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为终身教育服务。
1.2.2学校制定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坚持注重培训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技能、服务社会、提高水平;坚持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设施建设、内部制度建设;坚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联系;坚持建立国家、省级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努力建设成益阳职业技能培训的第一高地。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继续教育学院建设成制度健全、培训规范、优势突出、规模适当、发展协调,形成“诚信、进取、务实、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
1.3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定位
1.3.1成人学历教育方面
学历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开展成人业余大专学历教育。学校在2022年对学历教育进行了全面停招整改,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籍的清查、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力地提升了成人学历教育的规范管理。
1.3.2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方面
一是落实“双证书”制度,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二是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广大企事业单位人员、农民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1.3.3社会培训方面
深刻理解、把握国家“关于职业技能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及师资条件,重点面向农牧渔、电子商务、机电大类等学校师资有优势的行业开展培训,促进参训人员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理论知识,掌握新的专业技术。
1.4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
1.4.1办学体制
学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继续教育工作,包括学历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继续教育学院共享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场所以及师资。继续教育学院机构健全,管理科学规范,服务到位,下设有办公室、学历教育中心、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4个专职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且又紧密配合。
1.4.2管理机制
我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实行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继续教育学院与学校教研处和其他教学机构之间紧密合作,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培训教学计划、选聘培训师资等工作,并统一调配学校所有教学资源、实训设施设备,以满足继续教育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需要。
2.专业设置
2.1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情况(数量、结构布局)
2.1.1专业设置概况
我校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的类型全部为非国控专业,层次只有高升专,学习形式只有业余。共开设了15个学历继续教育专业,面向湖南本省招生。专业设置情况详见表1。
表1 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一览表
序号 |
所属系部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习形式 |
类型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2 |
经济管理学院 |
会计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财务管理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3 |
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4 |
现代农业学院 |
环境艺术设计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园林技术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畜牧兽医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5 |
华为云学院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6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设工程管理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7 |
现代商务学院 |
电子商务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网络营销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移动商务 |
高职专科 |
业余 |
非国控 |
2.1.2专业结构布局
我校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依据学校现有全日制学历专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而设置,主要涉及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农村电子商务专业群、智慧农业专业群等学校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的骨干专业。
2.2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调整情况
2.2.1调整思路
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精神要求,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参照学校2022年全日制开设专业进行设置。
2.2.2调整进展
对比2021年,我校新增7个专业,共15个专业在湖南招生。
2.2.3工作成效
2020年、2021年没有新增专业,2022年新增7个专业,2022年各专业招生录取总人数为2117人(其中3人已退学)。
2.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情况
2.3.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情况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计划安排,在2021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我省我市产业结构状况,通过企业调研,多次邀请行业专家对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制定了2022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3.2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情况
2022年,继续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在思政课程上由2门调整为4门,修订完成后由学校党委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3.人才培养
3.1学历继续教育情况
3.1.1总体规模(数据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3.1.1.1在校生情况
2021年、2022年我校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教育类型只有业余,层次为高升专,全部为本省考生。2022年,15个专业学历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与学历继续教育在校学生比为2.9:1。
2022年15个专业全日制教育专业与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学生人数表
专业名称 |
层次 |
全日制教育在校生人数 |
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 |
畜牧兽医 |
专科 |
601 |
146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专科 |
166 |
27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专科 |
878 |
290 |
大数据与会计 |
专科 |
924 |
342 |
电子商务 |
专科 |
564 |
158 |
环境艺术设计 |
专科 |
708 |
108 |
建筑工程管理 |
专科 |
224 |
405 |
移动商务 |
专科 |
224 |
9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专科 |
589 |
377 |
网络营销与电商直播 |
专科 |
291 |
53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
专科 |
1057 |
308 |
园林技术 |
专科 |
347 |
24 |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 |
专科 |
148 |
17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 |
专科 |
346 |
176 |
粮油储运与质量安全 |
专科 |
50 |
2 |
合计 |
|
7117 |
2442 |
3.1.1.2招生情况
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在校学生总人数2442人,全部是本省生源,学习均为提升学历层次。
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在校学生年龄分布情况表
18岁以下 |
18-25岁 |
26-35岁 |
35岁以上 |
0人 |
1075人 |
741人 |
626人 |
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在校学生民族分布情况表
汉族 |
蒙古族 |
苗族 |
土家族 |
侗族 |
瑶族 |
回族 |
白族 |
壮族 |
彝族 |
布依族 |
合计 |
2322 |
1 |
53 |
30 |
17 |
8 |
5 |
1 |
2 |
1 |
1 |
2442 |
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在校学生职业状况分布情况表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
专业技术人员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商业、服务业人员 |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
军人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0 |
0 |
0 |
0 |
0 |
0 |
0 |
2442 |
3.1.1.3毕业情况
2022年,我校毕业生人数为1385人。
3.1.2.生源分析
2022年,生源以中青年学生为主,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所有生源都在湖南招生,含少数外省来湖南务工学习的学生。
3.1.3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基本情况
3.1.3.1 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学历继续教育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主要采用“线上教学+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学校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教学点进行分类指导,对所有教学点实行精准管理,每个教学点都有专人负责,实行一个教学点一套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管理模式。
3.1.3.2 教学基本情况
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主要采取线上教学、线上考试考核。
3.2 非学历继续教育情况
3.2.1 总体规模
全年完成了农业类、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教育业、党政干部、服务业、社区教育等培训班级69个,共培训4252人。参训人员涉及党政干部、企业员工、高素质农民、库区移民、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社区居民等。
3.2.2 培训模式
以学校专业办学优势为依托主动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对接,开展量身定做式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根据参训对象的工作性质和培训内容,分别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模式。线下培训以面授与实训相结合为主。学员既有脱产学习、集中面授,也有线上培训,实地观摩学习等形式;既有岗前技能基础培训、在职员工技能素质提升培训,也有管理能力培训;既有面授与在线培训,也有面授与在线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培训与生产相结合,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培训中,重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培训,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使培训内容得以更直观展现,学员学习有兴趣、有动力、能理解、有收获。
3.2.3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开展检查整改情况、建立整改台账和具体整改措施、整改结果
学校成立非学历教育整改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要求逐条逐项对标对表检查,对非学历教育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与职责、立项与招生、合作办学、教学管理、财务管理、条件保障、监督管理与处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对照检查,建立整改台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了公益属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将逐步执行“管办分离”原则,继续教育学院为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部门,履行管理部门的职责,各二级学院为非学历教育实际主办部门。
3.3 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
3.3.1 思政课程
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共开设3门思政课程,分别是:思修课,第一学期48课时;概论课,第一学期64课时;形势政策,第一学期16课时。结合专业,还开设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课程。
3.3.2 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构建了以“铸魂”工程为统领的和谐校园文化,以此进一步陶冶、提升学生(学员)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政治素质。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知识抢答赛、读书报告会、爱国电影展播,已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招牌。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的学生,在集中授课期间也深深的受到了我校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
3.4 学生学习效果
3.4.1 学生满意度
在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上课态度、亲和力、教材版本、生活服务、知识量等,87.6%的学生(学员)回答比较满意,但也有极少数学生因基础知识功底太薄,学习兴趣不浓,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2023年我校将对部分课程内容、难度进行调整,尽力做到深入浅出,学生(学员)满意度整体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4.2 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情况
我校在益阳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益阳市最大的社会培训基地,与乡村振兴、移民、道路运输、农业、人社等行业部门有很多很好的培训合作,深得他们的信任。这些单位已连续7年将绝大部分培训项目交我校承办,充分肯定我校办学和培训工作,满意度高,评价很好。特别是益阳市沅江四季红镇人民政府、益阳市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对我校培训高度认可,分别赠送锦旗致谢。
3.4.3 学生取得的成绩
2021届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陈涛,在校学生期间表现优秀。现在开元4S店工作,担任湖南运营管理中心维修标兵,年薪15万以上。2021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彭昭盛,在校学生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现为联想集团技术骨干,发展情景好。我校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毕业跟踪服务、收集优秀毕业生相关材料。
4.质量保证
4.1 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完善了《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管理规定》《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整治工作维稳方案》等制度、方案,并严格执行。
4.2 师资保障
4.2.1 学历继续教育师资
我校要求各教学点按政策要求按每班30-50人分班,按1:100配置专门的班主任,每个教学点配置专门的教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授课教师由学校委派和各教学点自行选聘相结合,定期对继续教育授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学历继续教育授课教师中本校教师占到1/3以上,专业核心课教师更以本校教师为主。师资队伍配备合理,能满足继续教育教学的需要。
4.2.2 非学历教育师资
我校加强了非学历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按照“走出去请进来、选聘结合”的原则,建立了非学历教育授课教师师资库。本校入选师资库的授课教师须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师德良好、教学声誉高、培训经验丰富;入选师资库的校外教师须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培训经验。师资库中,本校教师占64%。
4.3 资源建设
4.3.1 教材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量
2022年,学校有纸质图书总量79976种,共计205303册;电子资源总量1072729册,纸质期刊总量15690册。全部向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和各类培训学员开放。
4.3.2 教材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新建情况
2022年,学校纸质图书新增6027种、17972册,电子资源新增22973册,纸质期刊新增1058册。
4.4 设施设备
4.4.1 基础设施
学校目前有教学楼9栋,教学楼面积共计44886.5平方米,办公场所19243.82平方米。学校100多间智慧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电脑、空调等硬件设施。同时,学校拥有容纳超过400人次的大规模、高档次的报告大厅。2022年投资4000万新建的综合培训大楼即将投入使用。2023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的高新产业学院项目,学校用地将增加104.42亩,争取2024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为继续教育提供强力支持。
4.4.2 教学设备
学校共有共享计算机机房40多间、电脑2100多台,教学仪器设备价值总额共计48971938.16元。有船舶实训室、汽车实训工厂、机电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花卉实训室、农业类实训室、经济类实训室、现代商务实训室等先进实训室。
4.4.3 其他设施设备
学校有培训大楼宿舍1栋、6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配备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为培训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校内还有田径场、篮球场、体育馆、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为培训人员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4.5 合作办学及校外教学点设置和管理情况
4.5.1 合作办学
我校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6个:与益阳高新区共建产业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建筑工程管理学院,与奇瑞集团共建奇瑞汽车学院,与金蝶软件共建金蝶数智财务管理学院,与海大集团共建海大益豚学院。与新迈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足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卓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利泽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建设与地方发展“携手并进”,共培共育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动漫制作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人才。
4.5.2 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情况
我校学历继续教育体量小,暂只设置了两个校外教学点,严格按照《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4.6 学习支持服务
4.6.1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学习资源方面:学校与智慧职教、超星平台合作,购买或自建教学资源。自建了专业教学资源库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践课程等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学校有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精品在线课程4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初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实务》《机械制造技术》),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5门,涵盖思政类、制造类、经济类、农业生产类、电子信息类、营销类、设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应用于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等教学模式教学;购买了超星平台的20门公共基础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网课学习的需要。
管理服务方面:学校采买了智慧校园教务平台、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学生实训管理平台,建立了从常规教学到学生实习的教学服务支持体系。
4.6.2 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化建设
学校采买智慧校园教务系统平台,对教学教务进行全面管理,在教务排课、课表管理、学业成绩、授课计划、教材征订等子模块均得到充分利用,方便了教务信息化操作;采买了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对接省厅毕业设计抽查,更好的实现了信息化操作;采买了学生实习管理平台,对实习学生的学业、单位、岗位等数据进行精准统计与管理,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性的管理服务;采买智慧职教平台,主要用于自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线上课程的教学实施组织;采买了超星平台,主要用于标准化公共课程的线上网络教学。
4.7 内部质量管理
4.7.1 教学组织
学校重视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建设,教学质量稳中有升。2022年,加强了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化、规范化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进一步规范了课程授课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施了教学检查,包括定期教学检查、随机教学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7.2 学生(学员)管理
各校外教学点招生都严格按照我校的招生简章招生,不虚假招生、违规招生,按要求认真组织面授,定期和考生电话或者网络联络,保证考生能顺利毕业。自行举办的培训班学员参照学历教育学生管理,其他形式的培训班学员按学员性质、合作方要求进行管理。
4.7.3 师资管理
校内教师每学期都进行了教学评价,如发现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行为的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将与其解除聘用关系,另行选派优秀教师。我校每年都要求2个校外教学点及时上报聘用教师名单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复印件,每个学期都对教学点进行教学工作的检查,如发现有不称职的教师,要求立即更换。
4.8 外部质量评估
4.8.1 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估
我校的外部质量评估类型有:聘请校外专家评估、培训学员用人单位评估、合作办学单位评估、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评估等,每年接受外部质量评估的办法,外部质量评估效果良好。
4.8.2 社会第三方机构质量评估
因为2021年我校停招,2022年仅招生1年,加之严重疫情影响,2023年学校又停止招生等原因,学校没有开展第三方机构质量评估。
4.8.3 委托单位(受训单位)的质量评估
委托单位(受训单位)对我校培训质量评估反馈良好。
4.9 信息化建设
4.9.1 教学信息化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有: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智慧职教平台、毕业设计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所有教室和实训场所均覆盖了有线网络;学校有295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具有电子交互功能的计算机与液晶显示合一的多媒体设备数总计17个。学校建设并在境内平台开放共享的MOOC数量42门。学校建设并在境内平台开放共享的资源共享课程数量23门。学校在线开放课程使用的课程平台类型有智慧职教、超星。学校在全日制高职 (专科) 教学中应用的在线课程总数1665门。学校在全日制高职 (专科) 教学中应用的在线课程中MOOC数量42门。学校在全日制高职 (专科) 教学中应用的在线课程中SPOC数量58门。学校在全日制高职 (专科) 教学中应用的在线课程中资源共享课数量1415门。学校在全日制高职 (专科) 教学中应用的在线课程中视频公开课数量23门,仿真实训资源种类5个。
4.9.2 管理信息化建设
学校2022年成立信息化职能部门--图文信息中心,专职工作人员5人。2019年继续投入资金,全面启动各类管理软件建设,在统一身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办事大厅、掌上校园、智慧财务管理、学生管理、办公管理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在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办公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电费缴纳系统、网站群管理系统、招聘、一卡通、铸魂评价、网上办事大厅、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数据中心、掌上校园等平台。
4.9.3 服务信息化建设
2016年以来,学校投入近1000万元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基本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在服务器建设、门户网站改版、校园一卡通升级、图书借阅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网络信息点数共5993个,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5200Mbps,实现校园网络畅通高效。学校的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包含:防火墙、防毒墙、上网行为管理、日志审计系统、堡垒机、应用安全防护产品以及应急措施等。我院设置了网络安全管理机构,有完备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系统运维管理、安全事件处置和应急预案管理等方案。
4.10 经费保障
4.10.1 收入情况
2022年学历继续教育收入56.36万元,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收入410万元。
4.10.2 使用情况
收入主要用于办学成本支出,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的工资全由学校承担。
5.社会贡献
5.1 继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情况
5.1.1 服务国家战略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技能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及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不断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5.1.2 服务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办学功能,在思路上变“输血”为“造血”,在方法上变“扶贫”为“扶智”,以科技激活发展潜力,立足地方特色,带动产业发展,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育了一批有实力、有前景、有市场的扶贫项目和企业,真正把科技致富的种子种在扶贫项目上。2022年开展了乡村振兴劳动技能培训、库区移民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教师培训、税务人员培训、企业员工管理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城乡机械工程人员培训、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巡游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等等,涉及农业、工业、教育、交通运输、行政机关等行业。
5.1.3 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为了提升教职员工整体素质,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了全院300多名教师,开展了30学时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2 继续教育资源面向校内、社会开放服务情况
5.2.1 面向校内开放服务情况
面向在校学生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促使学生技能提升,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5.2.2 面向校外开放服务情况
成人学历教育方面,面向社会青年开展成人函授业余大专生教育,面向本校毕业学生开展成教本科学历教育,面向在校学生开展本科自考助学,多途径为社会青年、在校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学校因地制宜,采取面授方式、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农村开展水稻种植、稻虾养殖、生猪生产、畜禽养殖、苗木栽培、园林绿化等等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发展地方农业特色;面向企事业和行政机关单位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岗前技能培训、在职人员岗位技能素质提升培训等。促进培训人员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理论知识,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学校共派出了140多人次的专业教师下乡支农。
5.3 对口支援、教育帮扶情况
5.3.1 对口支援情况
我校暂无新疆、西藏对口支援。
5.3.2 教育帮扶情况
我校是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良好格局。依托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项目(2020NK4199),组建“智慧水产”“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团队,培训人员超过1000余人次,改进了企业稻虾生产技术、水质监测技术,获批专利2项。肖淑媛、曾朝晖、胡大有、邓剑锋等教师深耕联络的贫困村及乡村振兴点,带去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的蘑菇、铁皮石斛、灵芝、黑玉米等实用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建议,为一批益阳本土企业提供生产技术革新方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2年5月,肖淑媛副教授带领专家工作站成员前往安化县田庄乡笔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羊肚菌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种植户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案,预计今年羊肚菌种植基地亩产量可达1000斤~1200斤。
全年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培训项目数 6个,公益项目培训1400多学时。如在资阳区迎风桥镇、新桥河镇开展的乡村振兴劳动技能培训,培训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培训重点对象,培训工作组织严密,学习内容接地气,培训方式接地气,学员学习积极性高,培训效果很好,举办方分别赠送锦旗致谢。见表6。
2022年乡村振兴建设培训项目一览表
培训项目 |
企业职工 |
党政领导干部 |
农村劳动者 |
合计 |
财政 资金 |
培训 学时 |
库区移民焊工培训 |
0 |
0 |
32 |
32 |
24 |
4928 |
新型职业农民新农商带头人教育培训 |
0 |
0 |
100 |
100 |
15 |
4000 |
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加技术能手培育班 |
0 |
0 |
100 |
100 |
15 |
4000 |
益阳市乡村振兴劳动技能培训(8期) |
0 |
0 |
585 |
585 |
105 |
61425 |
职业技能培训 |
88 |
0 |
0 |
88 |
16.7475 |
9240 |
资阳区2022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 |
0 |
99 |
0 |
99 |
16.43 |
4059 |
6.特色创新
6.1 实践特色与模式创新
6.1.1 实践特色
以学校专业优势为依托,对益阳地方产业经济加强调查研究。学校继续与省工信厅、省船舶行业协会、益阳市海事局合作开展船舶行业员工焊工、现代船舶生产与维修技术等培训与考证工作;和益阳市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合作对全市工程机械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程机械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与益阳市高新区合作共建高新产业学院,是我省“将学校办在产业园”的优秀典范。5月份在南县麻河口镇稻虾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南县县政府共同举办“小龙虾文化节”上,我校“农播汇”与南县稻米虾亲密“握手”,在为服务区域经济、助推南县小龙虾和稻虾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专业群学生线上实战能力。
6.1.2 模式创新
培训工作真正走出了学校、走进工厂、深入田间,把专业技术知识送进企业、送到农村,积极开展电工、焊工、汽车维修、营销师、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农村集约化经营与管理、家政服务等实用项目。同时也缓解了工学矛盾和农学矛盾,灵活的培养模式普遍受到学员的欢迎。
6.2 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
6.2.1 引进来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我校受地域、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暂没有实质性开展引进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2.2 走出去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泰国格乐大学于2019年开展合作,我校目前有2名教师在该校就读研究生。
6.3 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等情况
6.3.1 教育教学研究
黄科军老师主持的《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策略研究》已结题。
6.3.2 科研成果
黄科军老师撰写的《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互动融合的路径探究》、《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分类分析》发表在《科教论坛》。
7.问题挑战
7.1 面对的新挑战、新需求
国际国内环境、发展动力机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继续教育提升支撑引领能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迫切需要优化教育布局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继续教育供给服务水平。针对新时期我市人才新需求,我校应对继续教育专业和职业培训内容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学校虽地处长张高速公路出口附近,但离益阳中心城区偏远,条件有限,社会培训资源难以得到充分运用,很难满足各级各类培训学员的学习要求。
8.对策建议
8.1 发展思路
一是转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根据终身学习的需要,把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被动应付向积极探索方面转变,向人才资源建设长远服务方面转变,将继续教育的地位不断向上提升;二是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加大“管办分离”改革力度,加强继续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项目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支持教学点建设、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在中心城区增加培训场所,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影响力。
8.2 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脱产班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都是作为单独的教育类型存在,每一种教育类型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及时出台毕业证书新政策,颁发全国统一样式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毕业证书,为多种继续教育形式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李效渊 一审:刘向荣 二审:孟海 三审:唐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