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兰溪,有近千年的历史。在银城往东八公里处,这个小镇一直沿袭着民风古朴的水乡风情。资水支流和志溪河在这里交汇,早在南宋的时候,这个小镇就是店铺林立,是湖乡十八垸的中心。
这里商贾云集,水运交通便利。尤其在清末民初,兰溪河流成为直插湘江到长沙的捷径。清代嘉庆八年,古镇兰溪修建了一座花岗岩单跨石拱桥,桥长64米,宽6.5米,桥头竖有公母石狮一对、石激群各一对。典雅的兰溪古镇,因为这座秀丽的枫林桥美誉天下。
四月初,受《枫林文苑》编辑部之邀,我们银城文学社一行五人前往枫林桥观夜景。
热情的肖社长,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带我们走向枫林桥观夜景。走在这江南小镇上,习习的夜风吹来,往事一幕一幕……
我的外婆住在千家洲乡太平桥村,小时候外婆带着我来过兰溪,走过这座石拱桥。翻开尘封的记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农村大娘,牵着一个扎着小辫儿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在油饼摊子前不停的吞咽口水,大娘颤颤巍巍从手绢里拿出一毛钱,买了两个油饼给外孙女。记忆中外婆自己都是说吃饱了饭不想吃,小女孩津津有味的吃着油饼,跟着外婆去找在兰溪区政府工作的舅舅。
外婆活了九十六岁,现在已经作古。在灯光璀璨的枫林桥上,我跟随着人群,抚摸着枫林桥上的石狮,那怀抱小狮子的母狮,栩栩如生的形状展示了生活的真实。或许我们都是享受过人间慈爱的“小狮子”,我们祖祖辈辈慈爱的目光里,传递着人间的亲情。
枫林桥的桥面十分平整,偶尔有车流经过,也有情侣们手牵手散步恩爱的模样,几位老大爷在桥头唠嗑,说什么黄四家里添了男孙,李大爷快过七十大寿,儿子准备给他请戏班子唱大戏……
江南的水乡古镇,百姓的生活就是这般随意。坐在桥头上,说几句自己想说的话,没有禁忌。等到说累了,就起身穿上拖鞋,打着呵欠回家,在轻轻摇晃的河水中进入梦乡。
同行的《枫林文苑》副社长金宝哥,一直走在最前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我们这些人组成一排队伍,靠着枫林栈道的栏杆拍照。温柔的夜风,扑面而来的水乡气息,岸上的霓虹灯闪烁,水中的灯火摇曳。枫林桥的夜景,素有“小南京”的美誉。
拍完照,顺着枫林栈道前行。这木制的栈道稳稳的悬空在河沿上,并没有占领河道的水域面积。听肖社长介绍,修建牢固的栈道,就是方便端午节赛龙舟时游客们观赏。
可以想象,在端午节临近的时候,像金宝哥这样的贤达一定会组织一班年轻力壮的后生,在枫林桥下边的河沿里赛龙舟。划桨的喊声震天,两岸观看的人群如织。热闹的场面、惊天动地的喊声、争先恐后的赛程,这个端午节,老百姓把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用赛龙舟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祥瑞的气象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面貌!
弯弯曲曲的栈道,碗口粗的木头修建的栏杆,栈道的左边的清凌凌的河水,右边是兰溪镇的民居。一路的垂柳相送,旖旎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在枫林栈道的中间,我们还看到了一棵斜卧的树,这棵树枝繁叶茂,旁逸斜出。这种卧倒式的生长,展示了湖湘文化的奥秘。我们水乡的老百姓,也和这遒劲的树种一样,不管遭遇怎样的生活环境,都要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花开不败,代代传承。
我们的行程最后一站是抵达叶紫广场,叶紫这位出生在洞庭湖畔的热血文艺青年,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在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近百万字的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篇章,以农村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为中心线索,热情地讴歌了农民的反抗斗争和工农红军的英勇善战。他短暂的一生,给当代中国青年留下深刻的启迪。
在暮色中,我仔细观看叶紫的塑像,这位戴着眼镜的湖湘青年,在远眺、在沉思,饱含深情的目光,展示出满腔的爱国热忱。
夜风已开始送来凉意,清冷河水沉默,夜市的灯光已经关闭。让我们屏住呼吸,双手交叉在胸前,为引领湖湘文化的热血青年默哀。
“一种精神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海洋”李健吾在著名的《咀华二集》中形容叶紫的创作,这种文学理念的传承,人格魅力的彰显,是湖湘文化中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我们一行观赏兰溪镇的几个景点之后,也走累了。《枫林文苑》的会员桃仙姐姐带我们坐下来,漫酒摊前面,就是桃仙姐姐的古色古香四层楼。我们围坐在柔和的夜空下,听桃仙姐姐给我们讲述兰溪镇的名人轶事、枫林桥九十九个工匠的传说,还有这里的传统手工业、风味小吃等等。
邂逅兰溪镇之夜,我们步行在枫林桥上,沉醉在五光十色的时空里,品茗江南的水乡茶韵,徘徊在老街的弄堂……我的心被远远的带走,忘记了时间和伤痛!
邂逅兰溪镇之夜,我们流连在叶紫广场,群舞的现代音乐,雕刻的水乡文化墙,进入沉思的叶紫塑像……新旧文化的交替,爱恨的家国情仇,我们应该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夜空,依然静谧;河水,泛起微波。我们仿佛生活在历史画册里,浸润着湖湘文化典籍的墨香。
古镇兰溪,你将会在明天的晨曦中醒来,沐浴新的阳光,迎接美好幸福的日常!(作者:王正英)
生·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