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将至,新绿初绽。3月12日,现代农业学院以一场特别的耕读实践课堂,将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技能培养与雷锋精神传承熔铸于植树节活动中。在学工办精心策划下,30名园林园艺兴趣小组与红石榴志愿服务团成员化身"绿色使者",在方灵元教授指导下完成10株中大型花木移植,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知行合一中扎根生长。

耕读相长:从理论沃土培育专业新苗
"移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是生命系统的重构。"活动伊始,方灵元教授以《树木移植技术十二讲》开启耕读课堂,将深奥的植物生理学知识转化为"三挖三剪三养护"实操口诀。当讲到根系保护时,她捧起一抔混合腐殖土的培养土:"这就像给树木穿上生态棉袄,育人又何尝不需要知识养分的精心配比?"充满哲思的比喻,让在场学子会心颔首。

知行交响:用劳动汗水浇灌青春担当
在方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迅速结成小组,各展所长,全身心投入到树木移植的紧张工作中。挖坑组的同学们挥舞着铁锹和锄头,挖出一个个规范而整齐的树坑;挖苗木组的同学们则谨小慎微,细心地挖出每一株苗木,生怕丝毫损伤到它们的根系;而修剪组的同学们则手执剪刀,对苗木进行精心雕琢般的修剪,以确保它们能在新环境中茁壮成长。

耕读溯源:在泥土芬芳中续写教育传承
活动尾声,学工办特别设置"耕读思享会"。同学们对照《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的古训,复盘移植过程中的技术选择。"原来《氾胜之书》里的'务粪泽'早教我们科学施肥,今天移植时添加有机肥正是千年智慧的现代表达!"园林专业小李的感悟,引发全场热烈讨论。方教授以《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作结,将树木养护与耕读传家的精神纽带徐徐展开:"养护花木与涵养心性同理,皆需日日勤拂拭,时时自省察。"

薪火相传:让雷锋印记镌刻生态文明
红石榴志愿服务团成员自发成立"树木成长观察哨",将日常养护纳入学雷锋志愿服务清单。"从前觉得雷锋精神是宏大的,今天才发现它就藏在修剪时多想一分的细致里。"参与学生小张擦拭着铁锹上的泥土感慨。现代农业学院副院长曹燕秋表示要将新移植区设置为"耕读实践责任田",由学生全程管护,以后将成为融合专业实训、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的新型育人载体。

本次活动深度践行"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教育哲学。从移植前的典籍研读,到实践中的技术转化,学生们在挥锹培土间体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在修剪养护中践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治学理念。这种"脚下沾泥、手上磨茧、心中有书"的沉浸式教育,不仅是对耕读教育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探索。
当春天的风拂过系着红丝带的支撑架,那些与树木共同扎根的,还有现代农业学子对"知农爱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强农兴农"使命的青春注解。
图\文:曹燕秋
审核:艾金龙、贺名叶、曹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