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立夏,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每年5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大自然便悄然完成了从春到夏的转换。立夏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中国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农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总结。作为现代农业学院的师生,我们应当深入理解立夏节气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农事智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内涵,这正是我们耕读教育的精髓所在。
一、立夏节气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立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古代帝王会在立夏这天举行“迎夏”仪式,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立夏时节,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大地披上绿装,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古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准确把握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立夏节气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立夏农事活动与耕读教育的契合
立夏农事活动与耕读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耕读教育强调“耕以养生,读以明道”,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劳动相统一。在立夏这个农事关键期,农业学院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现农专业学生观察禾苗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参与苗木夏季修剪,掌握苗木管理技术;畜牧专业学生观察鸡蛋孵化情况,实践孵化技术。这种基于节气农事的实践教学,正是耕读教育的生动体现。
将耕读教育中融入节气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土地的深厚情感。立夏时节,当学生亲手参与修剪、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见证作物茁壮成长,不仅能掌握实用技能,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尊严与快乐,培养知农爱农的情怀。这种情感教育正是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立夏节气在现代农业教育中的价值
立夏节气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对现代农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传统节气文化强调“顺应天时”,这一理念与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在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古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农耕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农业学院深入挖掘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将其融入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未来,农业学院的节气文化教育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式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记录整理传统农事知识。这些创新举措能够使古老的节气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为耕读教育注入时代活力。
立夏节气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从这些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培养既掌握现代科技又懂得尊重自然、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新农人。这正是耕读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农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立夏,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和文化记忆。作为现代农业学院的师生,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承和弘扬立夏等节气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又要运用现代科技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在耕读实践中感悟“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体会“万物长大”的喜悦,培养知农爱农的情怀,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愿我们以立夏为起点,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书写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篇章,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现代农业学院学工办
202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