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长茅仑村人均农业产业收入从14223元增长到15542元,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825元,以油茶产业为龙头的林果经济成效初显;两年,长茅仑村集体收入从7万元增长到18万元,2023年有望突破40万元,产业兴旺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壮大;两年,长茅仑村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配套)18个,“五个一”实现人居环境向美而行。
2021年5月以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资阳区新桥河镇长茅仑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添彩、消费助力的特色帮扶新路径,持续助力长茅仑乡村振兴取得喜人成效。“在各级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长茅仑村正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幸福路上阔步前进。”长茅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超欣喜地说。
“驻村帮扶,关键要驻到心里、帮到点上,才能扶上幸福路。”益阳职院党委书记胡康平一语道出秘诀。
“一盘棋”谋划 精准布局强村
8月25日,长茅仑村的村民聚在一起,格外喜庆热闹。原来是村委联合乡村振兴帮扶单位益阳职院、农业银行益阳市分行,举办2023年村教育奖励颁奖仪式,为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27名准大学生发放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而这笔奖学金的来源,就是村集体收入。“村集体收入能实现这么大的突破,多亏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全力相助。”颁奖仪式上,龚超难掩激动。
益阳职院领导带队到虾网加工帮扶车间调研。李胜利 摄
作为长茅仑村乡村振兴帮扶牵头单位,益阳职院全面动员、全力以赴,抽调熟悉农村工作和种养技术的“精锐”全职驻村,调动各方面力量对长茅仑村持续进行帮扶。学院党委书记胡康平和院长黄维民先后多次带队实地调研,班子成员积极参与,定期专题研究,帮助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完善机制、加强督导、确保实效。
驻村以来,工作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集中学习、标语宣传、开屋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政策,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坚持和村干部一同走访村民,了解长茅仑村基本情况,一同起草长茅仑村庄规划、黑玉米产业发展规划、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并提交村支两委、工作队商定;帮助筹建长茅仑村乡贤理事会,起草《长茅仑村乡贤理事会章程》等。
同时,与长茅仑村支两委密切合作,每年共商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和方案,统筹协调学校资金资源,加大结对定点帮扶和政策支持力度。他们通过专题座谈和入户走访的方式,详细了解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村民生产务工等情况,了解村里需要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多方奔走,共争取道路硬化资金360万元、山塘维修资金40万元、沟渠维修资金32万元,完成村级主干道硬化4.8公里、道路拓宽及硬化3.5公里和12口山塘的清淤加固工作;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村民自建房排查工作,完成人居环境“六个一”建设,协助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美化绿化四项行动,全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一体化”推进 特色产业兴村
“疏果不如疏花,疏花不如疏蕾,疏蕾不如修枝……”雨后的长茅仑村,清新静谧,云雾缭绕。在杨梅种植基地里,一堂生动的杨梅种植技术培训指导课吸引了村里的种植户们。
这是益阳职院现代农业学院开设的“田间课堂”。专业老师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们讲授杨梅种植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选地整地、水肥管理、修剪管理、病害防治等专业知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是两任帮扶工作队队长龙开红、吴庆祥和队员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驻村后,他们第一时间走遍了村庄的山山水水,与村支两委一道深入调研掌握村情,发现长茅仑村经济形式单一,发展动能不足,村集体经济更是薄弱。于是,工作队与村干部代表组织前往河南南阳及省内醴陵等地,考察学习艾草、油茶、玉米种植和加工、储存技术,结合长茅仑村现存大量老茶树的实际,帮助和指导村里因地制宜,制定以油茶产业为龙头的林果经济发展规划。
在工作队的带动下,村集体合作社带头,干群齐心协力开垦荒山,栽培油茶林30亩,作为示范区域,并多次召开屋场会,与部分村民合作开发第二期油茶林70亩。2023年上半年与益阳翔武牧业合作,流转100亩土地种植杨梅、贡柚等果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流转土地240亩,种植木槿花,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为打消群众疑虑,确保农户增收,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发挥优势开展助农合作,与村民签订保底销售协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农户保底销售,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2021年帮助村民销售土鸡、土鸡蛋、红薯粉丝、腊肉、黑玉米5种农产品,2022年扩大到茶油、大米等7种农产品,2023年计划新增蔬菜、鲜活鱼虾、葡萄,使纳入消费的农产品多达10种。同时,广泛开展宣传,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充分利用山间林地养鸡、种菜、种红薯等。货源由原来的普通农户,扩大到脱贫户和监测户,使供货农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帮扶责任单位与镇、村干部调度帮扶工作。李胜利 摄
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还发现,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到总人口的7%,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这群人虽然大多不能外出找工作,但身体比较好,可以从事一些较轻的体力劳动。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负责引进企业,村里的经济合作社负责实施。自2022年起,先后投入35万元,共建成3个虾网加工帮扶车间,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生产加工线40条。该车间每年满产可实现约60万元产值,解决工作岗位40人。该车间坚持优先解决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就业问题,让脱贫户受益达13户30人,并且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经过帮扶单位、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2022年末,村级集体收入较2020年的7万元增长了150%,呈现持续增长良好态势。
“一揽子”保障 紧抓根本富村
“正宗土鸡40元一斤、正宗土鸡蛋1.8元一个,还有新鲜莲蓬和蔬菜、鸡鸭,价廉物美,大家快来选购……”每周三和周五,驻村工作队队员都会在各自的小区群、同事朋友群更新土特产销售信息,这些土特产大部分来自长茅村的监测户和脱贫户。
监测户陈和平就是村里产业帮扶的受益人之一。2021年5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他的竹林养殖鸡场注入6万元资金用于扩大生产,鸡场面积扩展到了15亩,养鸡规模达到2000只。养殖有风险,当年8月,由于天气炎热,短短5天时间,鸡场死亡近800只鸡,陈和平心急如焚。关键时刻,工作队员带着畜牧专家上门指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了鸡场情况。大家群策群力,还为陈和平家的鸡蛋、土鸡等设计了精美的包装,帮助他寻找销路。在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陈和平生活有了明显起色。“陈和平是我们重点关注的8户监测户中的一家。我们的帮扶工作,不仅要做好脱贫群众的联系走访工作,积极开展慰问,还要在政策范围内尽力给予帮扶,确保他们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吴庆祥告诉记者,工作队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措施,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依托各级政府的支持,积极推进后续帮扶。
益阳职院在长茅仑村设立现代农业学院学生实习基地。李胜利 摄
一方面,主动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将农业专家领到田间地头,为致富带头人龚建军等人“把脉”,帮助他们完善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种养殖技术及运营管理经验;组织开办专家讲堂,有针对性地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邀请学校电商专家,手把手教会村民电商知识与直播带货知识,助力产品销售;开展消费帮扶,将村民手中的产品变成商品,并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派人统一从农民手中收购土鸡、土鸡蛋、红薯粉丝、茶油、腊肉、鲜鱼、蔬菜等土特产,涉及农户从2021年的100来户增加到目前的约130户,两年来消费帮扶100多户村民共80多万元。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增强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工作队还帮助村种养殖大户联系销售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他们的产品滞销难题,实现逐年稳定增收。通过工作队、村支两委、大户三方的共同努力,种养殖大户由原来的5户增加至如今的10户,产品品种也更加丰富,在原先的生猪、水稻、蔬菜等品种基础上,增加了鸵鸟、竹林散养土鸡、蜜本南瓜、“阳光玫瑰”葡萄等多个品种。
另一方面,工作队结合实际,落实好相关政策。关注帮扶项目资产,协助村两委抓住确权、经营、收益分配、监督、处置审批关键节点,确保资产不流失、权益不悬空、监管不断线。协助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重遏制、长震慑,盯紧人、盯牢钱、盯住事,以常态化大走访为契机,逐笔资金、逐项政策、逐户对象进行排查,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治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等问题。积极上门宣传医保惠民政策及缴费程序,动员并确保居民全员参保。
民生添彩,产业向好,环境变美,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如今的长茅仑村,在益阳职院这个坚强后盾的支持下,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开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10月10日《益阳日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