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赋能,奔跑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
作者:蔡宁波 时间:2024-06-12 点击数:
智慧农业赋能,奔跑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
——记益阳职院毕业生常德市鼎城区绿丰大有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贺
常听学校老师提起畜牧兽医专专业有一个学生叫周贺,是常德市鼎城区的种粮大户,其先进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焦点访谈、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和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等栏目报道。2024年5月28日,受周贺的邀请,益阳职院“百师进百村”农技服务团队来到了常德市鼎城区黄土店镇湖堤村,一个美丽的湘北平原村庄,以期破解周贺在乡村创业与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同时,解读发生在“扎根农村,发展粮食生产”的益阳职院毕业生身上的故事。
“乡村需要我们年轻人”。在湖堤村找到周贺时,他正在田边指挥进行水稻抛秧(插秧)。谈到为什么想到回乡创业时,周贺说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这田亩多,父辈们年纪大了,村子里年轻人很少,村里很需要我们年轻人”。提到往事,周贺还历历在目,当时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在大有猪场工作一年后担任了技术员,工资还不错。但是村里要周贺回来,当时没想这么多。2013年回来后,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办了一个小型猪场,养了一段时间的猪。后来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水稻种植上,学习和掌握了水稻育秧、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开始越做越大了。
“成立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滚动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少,村里鼓励周贺流转耕地,把村里的土地都作起来。考虑到自己年轻,又懂些水稻种植技术,加上有国家粮食生产政策,所以开始把村里的粮田都流转起来,逐渐发展到相邻村庄。周贺于2018年5月18日牵头成立常德市鼎城区绿丰大有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为300万元。合作社现有社员400余户,其中还承担黄土店镇湖堤村全村46户贫困户产业扶贫工作。流转农田3500余亩,围绕常德香米品牌打造,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的种植模式,确保水稻的品质和安全。2023年年产值达500万元。合作社还积极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种植效益,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除了为成员组织、采购、供应水稻种植所需的生产资料,并负责组织销售成员及同类生产经营者种植的水稻,还为成员提供水稻种植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及相关信息咨询服务。

(图示 周贺在使用智能抛秧机插秧)
“智慧农业赋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种植效益”。益阳职院“百师进百村”技术服务团队的老师问周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不高,为什么想到要搞这个?”。周贺很认真地回答了个问题,“传统水稻种植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加上人工成本高,经济效益肯定不好。我搞的水稻种植,就是要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以及自动化,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向智慧农业要效益”。周贺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农机设备,有测绘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有智能抛秧机、旋耕机等。据周贺介绍,目前合作社的农机设备总值达150多万元,除了满足合作社农田耕作、种植、打农药、收割、运输等需要外,还开展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农田近2万亩,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
“先行敢试,做农业一线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为推进合作社水稻种植的智能化,周贺主动与中联重科常德公司农机事业部联系,在合作社所在区域农田中率先使用该公司研发的智能抛秧机等先进农机设备,做湖南农业一线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周贺本人被聘为中联重科先进农机的品牌代言人,通过合作社示范、宣传和推介,加速湖南农业现代化进程。
当得知益阳职院现代农业学院开设有智慧农业专业群及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设施农业与装备方向)时,周贺表示打算与母校合作,共同打造益阳职院智慧农业(水稻种植)产教融合基地和智能农机技术培训基地,带领年轻人通过种粮致富。谈及自己乡村创业前景,周贺始终满怀信心,黄土店镇湖堤村位于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湖南常德考察路线之鼎城区,看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周贺高兴地说到“将继续引进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机社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
据了解,益阳职院“百师进百村”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一项任务是挖掘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我们要通过挖掘像周贺这样的益阳职院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乡村创业的典型案例来引导青年学生回到农村干事创业,培养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作者:蔡宁波/一审:陈宗顺 二审:蔡宁波 三审:艾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