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笔,日语写作万年筆,可以使用上很多年,书写起来圆滑而有弹性,相当流畅。明治维新之后,手工钢笔受到日本人的追捧。
然而1980年后,对手工钢笔的需求锐减,目前,在整个日本只有3位手工制作钢笔的匠人。
川洼克实就是其中一位。

川洼钢笔店创立于昭和元年(1926年),身为第三代传人,川洼克实继承者手工钢笔制作的精湛技艺。

下图为初代的祖父长七制作的手工钢笔:

日本知名杂志文艺春秋的创刊者——菊池宽、以及日本女作家宇野千代等代表昭和时代的日本文豪们在当时,都十分喜爱使用川洼家的手工钢笔。

第三代传人川洼克实做出来的手工钢笔,也深受使用者的喜爱。

手工钢笔的购买者表示,在使用手工钢笔的时候,心情会变好,需要写原稿的时候就会用手工钢笔。

除了颜色和形状,川洼还会配合使用者的个性制作手工钢笔。

对川洼克实而言,每一支钢笔书写时的感觉都应该是不同的。他会对每一支钢笔都加入自己的思考。

川洼的第一道工序是雕琢木材。川洼拿出了一块2000年树龄以上的屋久杉(木材的品种)。

因为树纹有相当紧的密度,所以才能削出正确的笔轴。

接下来是制作钢笔的圆柱。

把屋久杉切成木块以后。

在由祖父那代传下来的旋盘机上固定,然后把支撑钢笔的轴部分削成圆形,


接下来,换一个旋盘机,继续削下去。

为了做出适合钢笔的木纹,需要反复削好几遍。

木纹应该适度地分散开来,整齐划一的木纹在书写的时候,笔轴会旋转,选择木材的时候,川洼会使用木纹复杂的款式。

下一步是转中。

使用钻头,一点一点地把内侧的芯给取出来。


如果一次削太多,就会报废一块木材。
削木材需要花费很多精神。


削一个笔柱需要花费3个小时,削出来后就是下图的效果:

手工的钢笔的轴部完成后,川洼就进入到了下图中的工序:
找出被称为硬橡料的硬质橡料。

硬质橡料

接下来进入钢笔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切螺丝。
首先为了要和笔套相接,要切出螺丝的部分。身体的部分要做成螺旋的形状。

在钢笔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手指握的部分。
对首轴进行加工,


再利用流传了3代,自家制的刀子,削出理想的形状。
有一点点倾斜的部分,是当手指碰到的时候,最好握的状态,也是让手指最上手的做法。

就像使用者的个性不同一样,每支钢笔的个性也不同。这也是川洼对手工钢笔的坚持所在。
虽然川洼从小就是看着父亲、祖父的匠人背影长大的,但他并不是高中毕业后,就开始继承家业。

一开始川洼克实想当程序员,由于父亲的突然病逝,让川洼意识到传承手工钢笔制作的责任。
于是在没有技术,没有师傅的情况下,川洼开始了手工钢笔制作的道路。

一开始所有旋盘作业都外包给了别的公司,这样的无助状态持续了4年。支撑着他走下去的是,从小在工作室内目睹的父亲的背影。
对于川洼克实而言,工匠的原点就是无意中看见父亲制作手工钢笔的情景。

接下来,川洼要使用前代也使用的道具,进行笔头调整作业。

把笔头固定在轴上,用磨刀石研磨,首先使用磨刀石,先来粗磨,用研磨机把笔头的角度研出来。
接下里,再用比较细的砂轮来做调整。
笔头需要微调,特别是角度,对客人来说事拿笔的角度不同。

调整好的笔头原本消尖的前端被磨圆,变得光滑。在最后,再把吸油墨的吸入器,装到轴心。

就这样,花费一整天,一支手工钢笔总算是做完了。



写到这里,我都想定制一支手工钢笔了。
以上。
来源:纪录片《日本工匠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