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益阳市“33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湘发〔2023〕8 号),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突出产业立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项目促产业、开放聚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就加快建设益阳市“334”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集群、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量质齐升。到 2027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 30%以上,新增 1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 个省级产业集群,新增 2 家百亿级企业、3 家五十亿级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 45 家。力争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建材家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 760 亿元、260 亿元、400 亿元,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分别达到 500 亿元、760 亿元、800 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 500 亿元、600 亿元、230 亿元、50 亿元。
——产业创新持续推进。突出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到2027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12%,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超过 1 00 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0 件。
——产业质效显著提升。高效配置资源,激发产业活力。到2027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0%,全市园区亩均税收达 20 万元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省定目标,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攻方向
改造升级 3 个传统产业,巩固提升 3 个优势产业,培育壮大4 个新兴产业,构建以“334”产业矩阵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1.食品加工。加快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提高农副食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比重。提高畜禽肉蛋制品和淡水鱼、小龙虾等水产精深加工水平,开发芦菇、竹笋加工产品。壮大休闲熟食、方便食品、预制菜产业,巩固发展粮食加工产业。做强“安化黑茶”品牌,做大绿茶、红茶产业,发展果蔬汁饮料罐头产业,推动瓶(罐)装饮用水、酒类产品制造。提升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工艺标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水平,推动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化、整合化发展,建设一批生态绿色食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2.轻工纺织。培育壮大日用化工、包装印刷等日用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竹加工产业。积极拓展“以竹代塑”市场,扩大竹餐具、竹办公用品、竹工艺品等竹加工制品生产规模,重点推动竹生物质成型燃料、竹粉基新材料、竹沥液等优势特色产业制造链转型升级。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支持广场舞服饰、校服、浴毛巾、纺纱等传统棉麻纺织产业打造品牌产品,推动海洋渔业、建筑装饰等产业用纺织品迭代升级。
3.建材家居。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建设。加大 PC构件、钢结构、木结构等产品研发应用力度,重点培育设计、生产、施工、装修服务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骨干企业,推动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宅、绿色建筑联动发展,积极开拓面向长株潭的装配式建筑市场。逐步提高建筑材料产业绿色化水平。有序推动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规范和完善砂石开采机制,培育壮大高性能建筑用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家居产业。优化金属家具、木质家具产品供给,支持开展产品展览、供需对接等活动。
(二)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1.电子信息。推动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扩能升级,实现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巩固提升铝电解电容器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突破电容器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大力发展高端陶瓷电容器(MLCC),带动薄膜电容器全品类发展,拓展电容器产品在 5G、新能源汽车、光伏、消费电子等下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实现高端电容器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奋力打造 PCB“第三极”。以电子电路板前沿技术和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为导向,发展多层 PCB 板、HDI线路板,提高产出投入比,巩固扩大我市 PCB 产业市场占有率,建设特色
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电路板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电子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智能制造设备”产业生态。
2.现代农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构建“4+N”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种业科技创新。重点推进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培育筛选,协同推进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和蔬菜、油菜、油茶、柑橘、生猪、水产等育种联合攻关和新品种培育。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鼓励县市区参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旱杂粮生产。推进农业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 550 万亩以上、总产量 230 万吨以上。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广“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支持农产品全流程溯源、数字订单、智慧营销、专业品牌运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3.文化旅游。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擦亮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村庄名片。深度融入雪峰山旅游板块和环洞庭湖旅游板块,立足市场需求升级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拓展夜间文旅经济空间,积极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目的地。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乡村旅居、户外露营、生态康养、水上运动、文娱演艺等新业态,培育壮大版权交易、出版、印刷、工艺品制造等产业,开发“益阳礼物”系列文创产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全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城市文化 IP。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强中心城区文旅资源开发运营,持
续擦亮“文学之乡”“羽毛球之乡”“楠竹之乡”等名片,强化“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整体品牌形象宣传推广。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产业链。着力引进大型整机生产企业,巩固做优工程车桥、摊铺机、搅拌车、环卫车等主机产品,着力发展新能源化、智能化和高可靠性产品,打造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推动加工机床、工业母机等集聚发展,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整合发展本地配套企业。加快建设“船舶制造特色小镇”,培育壮大游艇、公务船艇、内河运输、工程船制造企业,着重发展LNG船舶、新能源船舶产品,引领推动船舶制造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发展特色农机装备。大力发展适应山丘区的农机设备,引导企业围绕粮食生产、茶叶加工等方面研发栽植机、抛洒机、履带拖拉机、育秧播种一体机、谷物烘干机等智能设备。
2.新材料。统筹优化新材料产业布局,持续提升细分领域的产业集聚度。打造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区域性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基地。聚焦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化硅材料、石墨及石墨烯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量产技术,进一步拓宽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在光伏、电化学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加强金属新材料研发。开展钨钴合金、钛合金、新型轻质合金、高性能金属绳网、稀土、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技术攻关。拓展化工新材料产品。支持生产改性工程塑料、建筑防水材料、阻燃材料、新型胶黏剂、橡胶等产品,延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
3.新能源。布局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积极发展智能电力、风电叶片、光伏组件等新能源电力装备。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与新型储能技术的融合,加快用户侧储能和微电网储能的发展,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支持打造电力能源供给基地。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碳陶刹车盘、车载雷达、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光学镜头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化,建设新能源汽车检验中试平台,加快充电设备配套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电池产业。依托已有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高性能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金属锂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等材料制备,开展技术创新研发,规模布局新型储能电池制造。探索发展氢能产业。以制氢、储氢、运氢为核心,打造集研发创新、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为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体系。
4.生物医药。着力发展生物药物。引进干细胞技术及治疗产品等生产企业,推进生物提取分离、生物发酵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培育中药材品牌,加强中药材和中药生产、流通及使用追溯体系建设。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和现代天然植物提取技术,利用我市中药材原材料优势,打造优质精品的中药饮片产品,加快推动传统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的生产加工。围绕重大疾病、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需求,发展中医药产品、中医药功能食品及保健品。支持发展化学合成药物。培育发展化学特色原料药、关键医药中间体及新型辅料制品等新型药用材料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医疗配套产业。加快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快建设和完善“334”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力争谋划和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三、重点工程
(一)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产业。城区三区大力发展电容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PCB 产业,奋力打造“一都一谷一极”。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支持桃江建设全国“以竹代塑”“以竹代钢”应用推广基地、沅江建设“船舶制造特色小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建材家居产业。安化重点发展钨钴循环利用、黑茶加工产业,南县重点发展稻虾精深加工、棉纱纺织、医疗器械产业,大通湖重点发展植物提取物、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茶乡”“渔乡”“稻乡”等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科技创新攻坚工程。
实施“三十双百”科创行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接地。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 30 家以上,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国省级创新平台,主动对接省“4+ 4”科创工程和融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建设科创飞地,建设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持续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活动,重点推进高端装备用碳基热场部件、高性能陶瓷电容器、石墨烯在 PCB 产业技术上的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产业链群提质工程。
推动电子信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五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对标国、省级产业集群培育目标,巩固提升电容器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船舶制造、电子电路板、黑茶制造、生态竹木加工等省级产业集群,培育孵化先进碳基材料、稻虾精深加工、钨钴循环利用、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家纺服装等一批新的集群,实现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围绕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十大产业链发展壮大,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引导促进本土优势企业扩能升级,稳步提高产业投资比重。加快推进产业“东接东融”,加强与长株潭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四)开放融通赋能工程。
积极支持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加强对重点行业出口的分类指导,巩固PCB、电容器、新材料等产业出口优势,扩大笋竹、黑茶等特色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营销体系建设,广借境内外展会平台,支持“益企出益、益品出海”。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益阳协同联动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持续推进湘商回归,完善“两图五库”,以精准招商、定点招商、出海招商壮大产业链,推动产业项目“引进来”。优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创新采用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新型招商方式,吸引优质资本、项目落地益阳。
(五)数实融合升级工程。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积极以两上三化、两化融合等工作为抓手,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持续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广智能制造,新增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智能工位。加快商贸、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推进数字化建设。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电信普遍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基站建设,抓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六)园区提能增效工程。
实行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差异化发展。支持园区围绕主特产业精准招商。推动原地倍增、招引新增“两增并举”,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深入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坚持效益评价导向。加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有序开展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试点,加快园区平台市场化转型。
四、保障措施
建立系统推进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产业链)制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统筹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各市直责任单位协同配合,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形成横向联动、纵向协同的工作合力。形成梯度培育机制。对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实行滚动培育、梯次发展、增量开发、迭代升级的动态管理模式,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优化环境保障机制。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三化”一流营商环境。完善督导激励机制。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重点项目(产业链)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问题落实等有关工作情况开展跟踪问效。
中共益阳市委办公室
2024 年 5 月 28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