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教师 肖石泉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中国家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优良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
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家庭教育中,大人们在搜罗、收集、学习具体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注意对孩子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的同时;更加重视无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就是说重视优良家风的培养和建设。这是可喜的现象。
我们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都会发现:父辈给我们后人说过什么话,记住的有但并不多;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长期生活的那个家庭印记或痕迹。这说明,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的影响给人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因此,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认识树立良好家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塑造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对活生生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家风的熏陶。
第二,人是高等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被动的接受大人随心所欲的管理、培养、教育、塑造,而是在跟大人们积极地互动过程中成长发展的。所谓“主观能动性”,是说孩子对大人们的培养、教育是有选择的;所谓“互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的。指望完全依靠浸渍的“权威”“权势”,对孩子实施单向的、强制性的教育是不能成功的,必须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保证大人和孩子的互动顺利进行。
第三,家庭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对孩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不只是教孩子一些“手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或施教的重点是塑造孩子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即塑造完美人格的人。而人格是内在的东西,单靠教育活动是不成的,必须依靠良好家风的熏陶,才能渗透到“骨髓”。
第四,培养教育孩子不是你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熏陶、浸渍的过程,是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实现的。不能指望通过“短平快”的方式立竿见影,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家风是不可能的。
第五,当今是开放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并存,社会环境复杂。孩子生存环境中变数越来越多,而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道“工序”是给孩子“打底色”,至关重要。“底色”打得正,即使以后遇到不良的影响也不会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难的。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终生起作用的,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家风呢?
第一、大人尤其是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这不是口号,是行动指南。虽然说每个家庭都是特殊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传统文化,家风也应该有独特的个性。但每个家庭都是跟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孩子们长大后都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建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家风,才能使孩子将来能立足于社会。
第二、大人尤其是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风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但家风的决定者,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大人尤其是家长。有什么样的大人尤其是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人尤其是家长的自身修养事关重要。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大人尤其是家长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仅是以身作则的问题,而且是大人尤其是家长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自然也决定孩子发展的方向。
第三、利用家庭集体教育和影响孩子。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哪个大人尤其是家长都不能放任自己,谁也不能迁就孩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而这个教育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家风。
总之,培养有时代特征的积极的家风,一定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大人们的教育思想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大人尤其是家长还要提高自己分辨、识别、筛选能力,对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教育观念,应该有所选择、取舍。要时时刻刻坚持主流的价值取向,不能笼统地把社会上宣扬的东西都搬到家风中来。
家风,对家庭来说,是家庭中稳定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模式。家风通过家庭成员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生活方式、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来,其核心是家庭的价值观,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家庭文化,是家庭的灵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社会来说,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一个个家庭的家风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而社会风气如何,又对家风产生作用。家风正,可以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家风不正,会阻碍社会良好风气的传播。
当代中国需要倡导哪些良好家风?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表述因家庭而异;但是家风所包含的内容和理念是大体相同的或相近的。我认为当代中国需要倡导积极、健康、正面的家风内容及其理念是:
一)做人及其理念
1、做人要诚信 、正直、民主、博爱、 宽容、 善良、勤奋 、谦虚 、谨慎、担当、清廉、 孝顺、自尊、自爱、坚韧、乐观、 实在、善解人意等良好美德。做人要有远大理想。
2、做人要有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睡眠、安全、运动、自己动手,文明礼貌,良好道德,学习,劳动等习惯。
3、做人要坚持做人的基本理念:做人以诚为本;言必信,行必果;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急则无智;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灾;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王夫之“六然说” 也是做人之说,这几句话非常好。“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 “处事断然”,“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这“六然”能做到,做人就做到很高的境界了,这样的人才能够担当大任。
二)做事及其理念
1、做人要做事,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体现。做人要讲德、智、体、美,做事要讲善、小、勤、恒,这是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2、做事要考虑以下问题:想做事、肯做事、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善做事、做对事、做成事。
3、做事要坚持做事以实为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今日事,今日毕;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理念。王夫之“四看”之说也值得借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 “临喜临怒看涵养”, “群行群止看习见”。
三)生活(指衣食住行)及其理念
1、穿戴要得体。适合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季节与气候变化等。
2饮食要卫生、要按时、要适量、质要好、要合理(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3、居住要适宜:安全、安静、卫生、用电方便、洗漱方便。
4、出行要注意安全。
5、要热爱生活,正确、积极、轻松、愉快地对待生活。
6、要善于换位思考他人的所做、所想,假如我是他的话我将会怎样?
7、要牢记生活的理念: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低碳环保;科学生活;量入而出;和谐相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科学理财;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等。
四)学习及其理念
1、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
2、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是把钥匙,学习是座灯塔,学习是面镜子。
3、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善于利用学习工具。
4、学习要坚持正确理念 。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业精于勤,荒于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三人行必有我师;得其环中,以任无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以致用等。
五)创新及其理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没有创新个人难有进步、社会难有发展。因此,做大人的尤其是父母需要注重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1、让孩子多与大人、多与自然、多与手工(或劳动或家务)、多与同伴、多与游戏接触。总之,在家庭生活中,做大人的尤其是父母必须十分注意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展示自己行动才能的机会,这是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坚持创新理念。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梦想和现实的桥梁;创新才是走自己的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有出路等。
六)感恩及其理念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学会了感恩才知道满足,才会去关爱别人,才能体会到亲人和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以后才会有新成就。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慷慨的赠与,这样的人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只有学会感恩,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爱别人、爱自己。因此,做大人的尤其是父母要做感恩的表率;为孩子创立感恩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学会知恩图报;体验大自然,使孩子感恩世界。如何教会孩子学会感恩?要重视感恩意识的培养。要做好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要巧用节日、生日、生病等时机传递感恩。要将感恩扩展至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要牢记感恩的基本理念。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