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多见于春秋季节,发病急,有显著的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眼睑红肿;眼睛常常又痛又痒,怕光流泪。其传染性特别强,极易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扩散流行。潜伏期1—3天,发病3—4天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约2周便可痊愈。
二、“红眼病”是怎样传染的?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最常见的为眼——手——眼传播,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洗面用具、课桌书本、电脑键盘等。
三、“红眼病”怎样治疗?
选择有效的眼药水频繁点药,睡前涂用抗生素眼膏,适当应用消炎药,可以缩短病程,分泌物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四、“红眼病”怎样预防?
患者用过的物品应注意消毒,健康者尽量避免接触。认真隔离病人,防止传染。接触史者反复用肥皂洗手,不可揉摸眼部,选择眼药水点眼预防。
“红眼病”预防措施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传染病,在夏秋季节很容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流行,为了防止“红眼病”的发生和蔓延,建议采取以下紧急预防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印发有关“红眼病”的基本特征和预防知识的宣传资料,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讲解,提高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宣传橱窗和校园网站上张贴。
2、隔离病人。老师、生活老师应密切注意观察学生,发现有眼痒,红眼等情况,立即就医。确诊后在隔离室隔离,直至症状消失。
3、彻底消毒。曾患“红眼病”的患者住过的教室、宿舍要进行全面消毒,特别是课桌椅、书籍、玩具、门把手、洗手间、床、洗漱用具等,用过的衣服、毛巾、被褥,要消毒清洗后暴晒。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不要接触患病用过的东西。如有接触,应立即用肥皂反复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教室、宿舍要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