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采取措施 加快中职发展
发布时间:2005-07-07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不久前,教育部召开了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经验交流会暨2005年度职成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天,本版刊发上海、江苏、山东、重庆的经验,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进展。 上海:增强职教资源辐射功能 近年来,上海市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外省市初中毕业生和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培训的工作力度,不仅支持了中西部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上海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益。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他们又有新的设想。 营造积极的政策导向 发挥上海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和品牌效应,鼓励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品牌的输出,提高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全国的辐射能力;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与外省市学校合作,通过区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分段培养等形式,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劳动力人才培训。 逐步扩大招生计划 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百所学校重点建设标准”中有关学校在校生规模要求,在不增加上海户籍人口总量的前提下,在2005年中职招生计划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逐步提高外招比例,力争至2010年外地生源占在校生总规模的30%左右。 实施灵活的办学形式和学制 办学形式可实行委托招生、单独办学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单独办学学制应与上海市一样。合作办学学制一般为三年或四年。合作办学、分段培养模式一般为1+2、1.5+1.5等,即前段时间主要在当地学校学习,后段时间在上海学校学习。分段培养模式由招生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鼓励学校创新多种办学模式,进行多种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尚海) 江苏:坚持质量第一深化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职业教育规模逐渐攀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专业建设为重,凸显职教技术优势。 2004年江苏省已经完成24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191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该省将专业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一是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制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现已确定了18个课题,重点研究制定10个大类的专业课程改革方案。二是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利用财政和社会资金,建立100个左右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实现统筹,最终形成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全力打造职教优质资源。 进入“十五”以后,该省在继续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和投入力度的同时,借鉴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吸引社会公益力量投资办学,通过撤销、合并、新建等途径削枝强干。 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87所,比1996年减少近300所,但校均规模达到了1600多人;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18所,其中有124所经教育部审核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96所职业学校为省合格职教中心。全省59%的职校学生在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就读。 以师资建设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东南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在内的兼顾苏南、苏中、苏北需要、三类产业专业门类齐全、具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培养能力的9个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二是突出学历达标。全省职业高级中学专任教师的本科合格率已由1996年29.4%提高到2004年的72.4%。三是注重在职培训。2002年启动了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已培训8690多人;同时启动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现已培训1000多人。2003年又启动了职业学校教师出国培训,现已培训434名教师;启动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现已有3740名教师参加了企业顶岗锻炼。(苏眉) 山东:出台政策加大投入促进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对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增加经费投入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初中后分流为重点不动摇、坚持高中阶段教育有计划按比例调控发展不动摇,使高中阶段在校生职普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淄博市政府为保证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决定把城乡职业学校的财政性专业教学补助经费由每班每年5000元和4000元提高到10000元和8000元。潍坊市从200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用于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 确保职普协调发展。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续3年增加,2004年共招生50.54万人,比2000年的28.86万人增加21.68万人。200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28.8万人,比2000年的89.53万人增加39.27万人。职普比例基本保持相当。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完善政府、学校、学习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如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推行青岛市筹措职教经费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筹职业教育经费;落实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费;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走产教结合的路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2004年,在做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省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2004年安排300万元用于职教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投资2000万元用于10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和部分骨干示范中职学校建设。另外自2005年起省财政将连续两年共投入3000万元用于扶持30个欠发达县的中职学校改造。(木子) 重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创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 近年来,重庆市职业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速重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办学体制创新 增大民办职教份额 近年来,重庆市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为做大做强重庆行知职业学校这一民办职业教育品牌,市政府在征地、规划、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力地推进了行知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由于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落实,促进了该市民办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在全市364所中职教育校点中,民办职业学校113所,占总数的31.36%;民办高职学院5所,占同类学校总数的29.41%。 运行机制创新 加强与行业的紧密合作 在市政府统筹下,该市建立和完善了商务、电子、建筑、旅游、汽车等五个行业协调委员会。200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联系,成立行业协调委员会”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以“行协委”为载体,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新课程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以及进行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紧密合作,架起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桥梁。 课程体系创新 开展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 近年来,重庆市借助中澳职教项目实施的推力,积极推进职教课程和教法创新。一是确定课程设计原则。在广泛征求有关课程设计专家和“行协委”成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能力标准制定和课程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目标效益原则、联系实际原则、依托行业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和利于推广原则。二是按照能力标准设计课程。项目学校按照新的职业能力标准及新教材组织教学后,由学校自主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根据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在动中学,在学中练”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构建职教师资培训新模式 一是充分发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重庆师范大学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与行业企业广泛联系与合作,研制了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开发了新的培训课程,探索“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员中心、课堂互动,学以致用”的职教师资培训新模式,先后培训职教管理干部和教师1000多人次。二是充分利用澳洲职教资源,培训职教教师和管理干部。三是建立有利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通过创新,重庆市职业教育在加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95%以上。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2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