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竹笋增产增收,首先要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4月13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来到益阳市桃江县鸬鹚渡镇龙塘湾村,实地考察研究桃江竹笋增产增收问题。这是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刘学军专家工作站,联手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服务地方产业,推动桃江竹笋产业升级转型的一项举措。
专家团队在笋用林基地实地考察。 洪捷 摄
龙塘湾村竹笋资源丰富,现有楠竹林1万多亩,竹农3000多户,全年可产竹笋1万多吨。该村成立了竹笋专业合作社,与桃江吉祥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施用有机生物肥,亩产量从400斤逐年增加到2000斤,已经实现了竹笋产量的成倍增长。但由于肥料运输上山困难、竹林土壤偏酸等问题,竹笋产量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通过科技技术提高土壤pH值,研究出运输方便肥效长的肥料。
结合了解到的情况和实地考察,专家团队连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学军,计划以吉祥天生物有机肥为核心开展试验示范,从废弃物碳化和生物菌剂开发的途径研究有机肥精制、土壤改良、养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并根据当地竹林的生长环境和毛竹品种开发竹笋生产专用肥。“预计专家工作站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高标准竹笋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刘学军表示,待疫情形势缓解后,将到竹笋林实地开展研发探索,并申报项目,培养更多年轻科技人才。
(作者:喻舞阳 洪捷 / 审核:黄建书 孟慧 肖淑媛)